“2017年11月,黄庆学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11月,赵阳升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全职引进金智新院士。这样,包括谢克昌院士在内,学校在重点建设学科形成了分别由4位院士领衔的高水平学术团队。”3月28日,太原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宝俊介绍说。
在山西省科学技术大会上,“1331”工程诸如此类的重大成就吸睛夺目。上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下联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实施3年来,“1331”这项重大战略性工程已成为全省高等教育工作的总牵引。“解放思想、集中资源,全面发动、重点支持,服务需求、改革供给”,在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确定的这一推进思路指引下,“1331”工程3年共支持建设了51个立德树人项目、34个重点学科、统筹支持了92支创新团队和122个科技创新平台,已拨付完成经费7.613亿元,一大批重大标志性成果纷纷涌现。
高端人才纷纷加盟,本土人才迅速成长,人才引育力度前所未有
2019年5月30日,长治医学院举办的一场老年健康高峰论坛,云集了国内衰老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会后,他们主动要求成立老年健康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并纷纷加入。“2019年4月25日,我们颁发聘书,全职引进长江学者、杰青谭铮教授。5月30日,成立了由谭铮教授担任主任的老年健康研究中心。”对于这两个日子和那场会议的盛况,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郑金平记忆深刻。长治医学院既非博士也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业内人士评价:为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蹚出了一条新路。
在此之前,2018年9月,山西大学也发生了一件大喜事——迎来该校首位全职引进的长江学者江怡教授。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人才是第一要素。“1331”工程实施后,我省高校学科、平台汇聚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初显。除了江怡、谭铮,院士李魁武、金智新,长江学者胡季帆、肖艳红,杰青曹济民,瑞典籍学者M·杜斯特等,一大批高端人才也纷纷加盟,同时全省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增长20%以上。我省本土人才也快速成长,人才引育力度前所未有,高端人才增量位居中西部地方高校前列。
“立德树人”同样硕果累累:山西大学成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涌现出了一批“国”字头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在全国领先起步、成效明显,60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等。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山西医科大学李思进教授指导的“辐睿智配——全球分子影像全自动配药行业开拓者”项目,获得我省在该大赛举办5年来的首个金奖。“我从一名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得到迅速成长,创新意识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本科生毛天骄在赛后感慨地说。而仅此一项赛事,我省累计有学生7.4万人次参赛受益。
学科建设成就可圈可点,创新平台实现多项零的突破,高校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乘势而上,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高峰”学科,辅之以多个特色鲜明的“高原”学科支撑,提出“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建设口径和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煤机装备新型金属材料和煤基高值先进材料、煤炭战略和政策4大重要任务,直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山西经济转型重大需求,成为我省能源革命改革的才智引擎。
在中北大学,自2018年9月以来,该校工程学、材料学、化学3个学科群接连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跨入国际高水平行列。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也继获评教育部创新团队之后,于2018年同时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和科技部创新领军团队,至此一举囊括了所有国家级创新团队荣誉,国家级创新人才也不断涌现。2019年后半年,团队连续获批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其中丑修建教授负责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中央经费达2603万元。
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李晋平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Science》正刊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一研究中,该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气体吸附基础理论——MOFs材料制备——气体分离系统工艺”等多方面协同攻关,解决了“吸附反转”的世界性理论和实验难题。
我省高等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学科建设成就可圈可点:全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总数增长37%,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了零的突破;4所高校的9个学科进入ESI前1%,我省高校在各类学科排名中的位次快速提升;28个与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基本实现重点学科对我省转型发展重点领域的全覆盖,等等。
在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平台上,我省也相继实现零的突破。2018年12月,由山西大学为牵头单位组建的“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5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实现了我省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2019年我省再获批3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该类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4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前列。
2019年,山西大学“CO2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太原理工大学“先进金属复合材料成形技术与装备”两个中心还双双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打破了我省高校在该平台上连续10年无突破的状况。
“1331”工程的丰收激动人心。“3年来,我省获批国家部委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增量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增幅达到40%;2019年全省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杰青、优青等标志性项目,项目数和项目经费均比2018年增长了80%。”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高兴地介绍说。
科研成果成功落地转化,服务转型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再谱“1331”提质增效新篇章
太原理工大学“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落地转化在“1331”工程中堪称典范。
“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是该校于盛旺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历时6年艰苦攻关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2017年被确定为“1331”工程重点项目。因为“打破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首创煤层气人工合成大尺寸金刚石”“为我省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找到了一个论克拉卖的价值链”等亮点,去年该项目成为各大媒体及行业关注的焦点。在省委、省政府及学校的共同推动下,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5亿元,与学校共同成立了山西新碳超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落地转化进入运行阶段。
更多高校科研项目也在近3年实现落地转化,如山西大学与晋城市政府、富士康集团联合启动了光电机产业研究院共建工作;山西农业大学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主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北大学镁合金车轮扩收挤压、化工废气超重力净化等一批技术在山西转化落地等。同时,全省高校还主动走出校门,寻求与各级党委政府、企业等的战略合作,积极为产学研对接和服务经济建设拓宽路径。
“推进‘1331’工程提质增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1331”工程再提明确要求。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全省高等教育仍有许多创新性的工作要做:一是聚合优势创新资源,破除学校间、学科间、平台间“围墙”,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与产业集群的契合度、精准度;二是加大协同联动力度,破除高校与我省重大战略、重点工程、重要产业的联动“壁垒”,进一步提升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度以及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程度;三是提升服务转型贡献度,破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梗阻”,进一步提升高校在解决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卡脖子”技术方面的研发和攻关能力。
“固教育之‘本’,提内涵之‘质’,增服务之‘效’,聚成效之‘焦’。”省教育厅对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一一梳理,导向明确、激励有力。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全省科技大会要求和楼阳生书记讲话精神,按照“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采取更有力度、更加务实、更具成效的具体措施,推动“1331”工程提质增效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落细、取得成效。(李林霞)
转自:山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