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啊,一起做学渣啊!”近日,一篇“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屏,指向南京正在推进的素质教育减负工作。与此同时,浙江省28日发布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拟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也引起热议。
“减负”,不是新鲜话题。20世纪50年代,国家就发出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60多年来,国家层面发出的“减负令”已经突破个位数,各地方的“减负令”更达上百项。各类“减负”举措的出台,直面的是屡禁不止的课后补课、熬到深夜的作业、愈演愈烈的校外培训等等现象,要纠正的是“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让学校、家庭、社会回归到科学育人的轨道。最严“减负令”中就强调,要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减掉过重的负担。
只是,本为提升学生素质的“减负”,为何在推进中却难过“家长关”?现实因素值得各方面思量。一方面,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指挥棒”下,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必须狠下心来当“虎爸虎妈”。另一方面,在一些机构和自媒体营造的“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暑假”、“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的教育焦虑中,家长们被裹挟着加入“升学战争”,只好不断为子女“加码”。再有,在推进减负的进程中,同一省市各地区的政策、进展也并不统一,客观上会导致家长的认知“失衡”,因为升学考试的那道门槛摆在那。此外,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推进规范化办学中,或有理解不准确、执行简单化等现象。多种因素,使家长们难免会感到“很受伤”。
“填鸭式”的题海战术,并不是中国教育的答案,也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方”,这已经是社会共识。“减负”归根到底也是要让教育回归理性,真正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而要把“减负”这个好事办好,就需要多管齐下。家长在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要结合成长规律多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天性,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教育部门在“减负”进程中,要面向家长和社会多渠道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好解疑释惑,更要防止执行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避免一刀切。南京市教育局在近日的回应中就专门强调:符合教学规律的作业、考试、教育评价应继续坚持,并不断提高其针对性、有效性。“减负”不“减质”,才能给家长真正吃一颗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只有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使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多元化,让学生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学习自主权,才能使“减负”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如果只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最重要依据,用“一把尺子”作为升学的唯一标准,“减负”终究摆脱不掉“唯分数论”的痼疾。
“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让这朵“善花”结出“善果”,必须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健康快乐成长、高质量全面发展。
转自:人民网-教育频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