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消息在国际教育圈子引发热议。不久前,中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依法终止了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这被看做是近年来,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采取的最大规模“叫停令”。
中外合作办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成果。从2003年起,中国教育部批准了中外合作办学。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1090个。
记者在通知中公布的名单看到,此次被叫停的234个机构和项目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29个。从地域看,北京、上海、黑龙江分别以31个、28个和100个位列前三名;从高校看,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也均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被终止;从国家看,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均有涉及。
通知指出,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在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机构和项目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内涵式发展机制等问题,导致学生满意度低,吸引力弱,办学活动难以持续。
这正是此次教育部发出“叫停令”的原因所在。这是其近年来完善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监管方式的重要成果,也突显了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坚决推进淘汰更新,优化升级的政策导向。
对于“叫停令”的发布,业内专家纷纷表示认同。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赵彦志在《建立退出机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一文中表示,叫停缺少可持续办学能力和学科专业竞争优势,办学质量低下,甚至从未“开张”便已“名存实亡”的机构和项目乃众望所归。在他看来,退出机制是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和健康发展的根基,能够增强中外合作办学自身活力,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笔者也认为,所谓“叫停”,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开始。此举符合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化推出机制是提升中外办学质量的要义之一。如今23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被叫停了,更多高质量的机构和项目将加入到中外合作办学的行列中来。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国外一流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鼓励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优势学科领域合作举办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等。(孟妮)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