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12月12日获悉,近年来,我国科技改革步伐加快,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改革政策,加强科技改革顶层设计,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尚有差距,产品性能仍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成熟度仍有空间,关键核心技术仍有缺口,低碳技术任重道远,智能制造潜力还需深挖,模式创新有待优化。
“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必须审时度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一些原创理论,做出一些原创发现,力争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发展突破。”12月12日,在“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强调。
钢铁企业研发体系需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科技创新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李新创介绍,我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硕果累累,领先产品层出不穷,先进工艺和装备广泛应用,超低排放污染防治技术不断突破,节能低碳技术迅速发展,新科技引领钢铁智能制造蓬勃发展,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商业模式持续支撑钢铁产业科技发展。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经济处处长赵峰认为,目前,我国多数钢铁企业研发体系建设不完善,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未能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实现各环节优势互补。原有设施老化,而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又不足,导致以实验为基础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有关钢铁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无力顾及,其中主要原因:过去数十年我国钢铁工业处于增量时期,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积累,且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我国钢铁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不足以支撑持续的研发创新工作。”赵峰说。
利用技术升级实现以生产高端产品为引领
李新创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创新”的最新定位和要求,是中国钢铁工业“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根本准则。为实现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将“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涵型”增长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有加强成本控制,深度挖潜对标,精准靶向提效,利用技术升级实现以生产高端产品为引领的创新,才能成为真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钢铁企业,这对于激发钢铁企业活力,赋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李新创认为。
实际上,比如在节能低碳方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牵头完成的“钢铁企业节能低碳指标体系建立与应用”成果,中国节能协会组织认定达到国际领先,获得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创新研发方面,中信泰富特钢由应用型研发向原创型研发方向转变,不断探索特钢材料领域前沿技术与绿色技术的研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萌发,智能化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创新活跃,有力推动了制造业质量稳定、效率提升、决策智能,催生了新增长点。”赵峰介绍说。
赵峰认为,我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工艺装备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如热轧带钢无头轧制技术与装备、极限规格板材先进热处理装备及工艺技术、先进连续退火与涂镀装备等。
李新创强调,未来,我国钢铁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用创新助力企业精准提效。一是完善行业科研体制与激励机制,二是推进钢铁企业科技创新内部资源整合,三是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发挥好行业科技智库作用。
“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主题为“创新驱动 精准提效”,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分会承办,共有来自中国宝武、河钢、华菱钢铁、中信特钢、山钢、新天钢、新兴铸管、陕钢、南钢、普阳钢铁、潍坊特钢、新金钢铁、鑫达钢铁、晋南钢铁、山西建邦、镔鑫钢铁、六安钢铁等钢铁企业以及五矿、中冶、中钢、安徽首矿大昌金属材料、庆华能源、东北大学等钢铁上下游相关企业、金融机构、外资机构、科研院所、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及代表近200人参会。(孟凡君)
转自:中国工业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