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不锈钢期货将在“阴霾”中突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23





  今年上半年,不锈钢期货价格一路震荡调整,至6月末,总体价位较2023年年底略有上升。前5个月,不锈钢价格走势大致表现为先抑后扬,至5月下旬达到高峰,随后在6月份大幅回落,回归至今年1月中旬后期的价格水平。今年下半年,预计总体经济形势难有明显的好转迹象,不锈钢期货将在“阴霾”中奋力突围。


  不锈钢期价震荡运行


  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8日),不锈钢主力合约的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分别为14065元/吨、13960元/吨和14045元/吨,较去年底的最后一个交易日(2023年12月29日)的对应价格分别上升了20元/吨、335元/吨和365元/吨。最低价上升了335元/吨,意味着今年上半年以来,不锈钢期货价格总体上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最高价仅上升20元/吨,表明价格上升的空间和动力都非常有限;收盘价上升最多,是因为6月底、7月初不锈钢期价正处于上升阶段之中。不过,7月9日以来,不锈钢价格又开始回落调整。截至7月12日,不锈钢主力合约的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分别为13930元/吨、13825元/吨和13905元/吨,总体价位较6月28日下降了140元/吨左右。


  在现货市场,不锈钢价格也随着期货价格的涨跌而起落。5月底以来,现货价格普遍以跌为主。据监测,7月12日,国内市场304不锈钢价格总体继续下跌。其中,广东佛山市场304冷轧和热轧卷板价格下降50元/吨~100元/吨;江苏无锡市场304冷轧和热轧卷板价格弱稳,当前报价均与上一交易日持平。


  据统计,7月11日,全国主流市场不锈钢社会总库存为108.77万吨,周环比增长0.63%,其中300系不锈钢库存总量为70.79万吨,周环比减少0.14%。


  6月份沪镍价格触底反弹


  2024年以来,沪镍价格一直在恢复性调整、呈现出震荡上升之势,至5月下旬达到价格高峰,似已“触顶”。物极必反,自5月底开始,沪镍价格快速震荡滑落,至6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8日),其总体价位回落至2月底时的价格水平。监测数据显示,6月底,沪镍主力合约的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分别为136470元/吨、134310元/吨和135480元/吨,这比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2023年12月29日)的相应价格分别提高了6540元/吨、9190元/吨和10270元/吨,总体价格上升比较明显。7月12日,沪镍主力合约的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分别回落至135200元/吨、132140元/吨和135010元/吨,总体价格水平较6月底下降2000元/吨左右。


  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国内方面,今年初以来,国内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3月份以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降幅逐月收窄,工业生产回升势头非常明显。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制造业同比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0%。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与5月份持平,继续在临界点之下。自3月份以来,景气指数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在5个分类指数中,只有生产指数高于临界点,为50.6%,表明制造业企业生产保持扩张;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等4个分类指数均低于临界点,表明市场行情供需两弱。1月—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1%,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1.6%,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4.2%,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0.1%。同期,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4.3%。其中,国内贷款同比下降6.2%,定金及预收款同比下降36.7%,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下降40.2%。


  国际方面,美元指数止跌,美债收益率小幅上行。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美国6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2.6%,环比上涨0.2%。这一数据超出市场预期,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


  第3季度不锈钢期价或继续低位震荡调整


  随着产品利润的修复,5月份以来,不锈钢厂家纷纷复产,市场供应量增加。尽管6月底、7月初连续几日不锈钢期货价格飘红,但是现货价格受其影响较为有限。目前原料价格的支撑较为坚挺,不锈钢库存量也不算高,故现货价格整体波动空间较小。7月、8月份是需求淡季,市场供应过剩压力较大,现货价格将以弱势运行为主。


  综上所述,笔者预计,第3季度不锈钢期货价格将继续低位震荡调整,第4季度不锈钢期货价格或将有所回升。(丁根)


  转自: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