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工看中国、中国化工看山东。作为中国化工产业第一省,山东化工产业在长期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也积累了偏传统、偏基础、偏中低端的结构性矛盾,能耗和风险隐患不断突出。在一系列的重大安全环保事故和不期而至的国家安全环保风暴双重压迫下,山东化工产业终于做出了“转身”的艰难抉择。
如果说始于2015年的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属于迫于严峻形势的被动应急之举,那么从2018年开始山东将高端化工产业列为“十强”产业并大力培植,则明显属于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在山东省主政者看来,包括化工产业在内的传统产业仍是山东省的经济优势和产业支柱所在,只要统筹存量优化和增量升级,做好“去、增、提”三篇文章,就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山东经济的重要引擎再次轰鸣起来。山东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以其一张蓝图、一局大棋的系统性和节奏感,为全国化工产业正在艰难开篇布局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他山之石”。
28年桂冠未曾旁落
众所周知,山东省是资深的化工大省。1992年,山东化工产值首次超过江苏摘得“中国化工第一大省”桂冠。自此之后,山东化工经济总量连续28年位居全国榜首,近几年各项主要指标均占我国化学工业和山东省工业体系的20%左右,可谓“红旗扛到底”。
作为资源大省,山东的煤炭、石油、原盐以及其他无机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具有发展化学工业很好的基础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化工行业规模大、门类全,几乎涵盖石油和化工所有的产业门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山东省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和引领全国的产业品牌。
从产品类别来看,山东是我国第五大原油生产省份,第一大汽油、柴油、原盐、烧碱生产省份,第二大纯碱生产省份,塑料、化纤、化肥、农药、硫酸等化工产品的产量也名列全国前茅。
正是基于雄厚的产业基础,山东化工产业厚积薄发一路高歌猛进。2008年,山东全行业主营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紧接着在2012年超过2万亿元,到2015年更是突破3万亿元,成为全国化工行业首个连续迈上这3个台阶的省份。到2018年,山东化工业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刻:完成主营收入3.49万亿元,实现利润2019亿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能源化工类央企并不多,除了胜利油田和齐鲁石化,几乎没有规模再大的企业,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且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该省遍布各地的小炼油、小化肥、小氯碱、小橡胶、小焦化等“五小”化工企业不断扩能改造,规模不断壮大,经过市场反复洗礼逐步成为山东化工产业的中坚力量,并最终脱颖而出一批500万吨乃至千万吨规模的大型炼化企业、一批跻身世界50强的轮胎企业、一批走出化肥进军化工新材料的新型煤化工企业。近几年,在全国化工500强中,山东化工企业经常占据1/5;而在山东工业百强中,化工企业更是经常占据1/3。
紧随山东之后的是江苏省。2017年该省化工业406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收入超过2万亿元、利润1395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比重的13.3%和13.5%。
2018年,江苏陆续关停掉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家以上,行业主营收入下降到1.3万亿元左右;随着华南沿海世界级石化产业带的崛起,广东省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主营收入达到1.23万亿元,跃居全国第三位;浙江规模以上石化企业主营收入1.06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上工业比重的15.1%,位居全国第四位。
这样来看,作为全国化工第一大省山东省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
四大痛点逼迫产业转型
进入“十三五”,山东“化工第一大省”的桂冠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压力和负担。2015年山东省先后发生了多起重大化工安全事故,为长期粗放式发展的传统模式敲响了警钟。山东省各级主政者在继续肯定化工产业经济地位和历史贡献的同时,也史无前例地痛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布局、安全、环保等现实之弊。
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烧碱、聚氯乙烯、氮肥、炼油、轮胎等重点行业产能过剩较为明显;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国内自给率偏低,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二是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原创性的产品较少,致使产品雷同、工艺雷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开发方面,相当一部分尚停留在小试或中试的水平上,产业化推进速度较慢。
三是化工产业布局散乱。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化工围城”和“城围化工”问题日益显现,化工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不断凸显和激化,“谈化色变”和“邻避效应”对行业发展的制约与日俱增。2017年的排查摸底发现,全省拥有各类化工园区199家,入园企业297家,入园率只有32.8%。部分园区布局分散,没有科学统筹的建设规划,产业链延伸度不够,入园标准不高;有些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健全,安全环保不达标、相关防范体系尚未形成。
四是安全环保压力较大。由于长期无序发展、粗放经营以及跨界经营化工、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突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同时随着新的污染控排标准不断提高,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一些企业的生产设备老化,涉水、涉气“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污染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违法排污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如上之弊,2015年12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加快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掀开了史无前例的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的序幕,集中开展化工企业“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提高化工产业准入门槛,实施综合评级评价,加快“进区入园”步伐,持续推动提升安全生产条件、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水平。
就在该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进展的时候,2017年6月5日临沂金誉石化一声爆炸,让该省重新审视过去的产业政策,做出了更加精准的校正。2017年6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会议,随后省委、省政府两个办公厅联合印发《山东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总体工作方案》,提出立即开展“大快严”紧急行动,深化隐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化工企业进区入园、评级评价和整体提升等工作;狠抓源头,严格项目准入门槛,严禁新上淘汰类、限制类化工项目,提升化工产业本质安全水平;狠抓分层分类整治和产业整合,显著优化产业布局;抓紧制定全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化工产业智能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
山东省还专门成立了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办公室,统筹各部门职能,协调推进化工产业和细分行业规划、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化工项目审核、企业评级评价等工作。
自我革命换来凤凰涅槃
五年时间,山东刀口向内的自我革命带来了阵痛,但也催生了“凤凰涅槃”的蜕变。疾风骤雨式的转型升级行动对整个行业重新洗牌,给山东化工产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下三组数据可以印证山东化工产业的巨变。
一是企业数量:2015年排查摸底时,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一度达到9505家,小散乱企业数量多、占比大。此后,在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减少1910家的基础上,自2017年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山东化工企业又关停1510家。化工园区的整治力度更大,从199家压减到85家,除了进入园区的企业,2019年两次公布的重点化工企业监控点,累计也只有125家。
二是产业规模: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8万亿元,实现利润1803亿元。而2019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8万亿元,实现利润552.4亿元,两年间分别下滑了39%和69%,在全省工业系统中的占比也不同程度地下降。
三是产能数量:过去两年,山东省一直在大力压减焦化、地炼、轮胎、化肥、氯碱等高耗能行业产能,其中压减焦化产能777万吨、合成氨产能46万吨,关闭退出轮胎生产企业71家。在前期淘汰6197万吨落后地炼产能,11家规模小、装置落后企业退出转产的基础上,2019年山东省政府与地炼行业10家企业签订产能整合转移协议,计划整合转移产能2790万吨,为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提供了产能置换条件。
淄博和东营是山东重化工业比重最大的两个城市,从过去几年山东工业百强名单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城市化工类企业最多。过去两年也是这俩城市“转身”最为艰难和痛苦的两年。
2018~2019年,淄博仅化工企业就关闭了295家,其他还有一大批钢铁、建材等“五小企业”。而在东营,陷入“担保圈”泥沼的金茂集团、大海集团、东辰控股、胜通集团等多家全国500强企业相继破产,让当地民营经济元气大伤。
尽管2019年山东化工产业规模大幅收缩,但因为“做减法”是当前绝大多数化工大省的主题词,江苏等省份也在猛刮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安全环保整治风暴,因此山东作为“化工第一大省”依然基础稳固。
化工是强周期行业,如果说产值、利润等指标易受年景影响还不能绝对说明“转身”成效的话,安全环保作为“转身”的重要初心和起因,就很能说明问题。就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应急管理工作电视会议披露,2019年山东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1.1%和21%,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50%。往年差不多每年都要“爆”几回的山东化工行业,2019年“静悄悄”。
高端化工迎来高光时刻
在去年10月召开的山东省“四减四增”工作推进专题会议上,时任山东省省长龚正强调:“减量替代是常态,等量替代是例外,亩产效益论英雄,安全环保守底线。”为此,山东省下一步将着力实行“四压四上”,即压旧上新、压小上大、压低上高、压散上整,压减落后焦化、地炼等产能及煤炭消费总量;同时加快发展高端化工产业,为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积聚新动能。淘汰落后产能“做减法”、发展高端化工“做加法”,山东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清晰、一以贯之。
从2018年开始,山东省即明确将高端化工列为“十强”产业予以大力培植。山东省化工专项行动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他们制定实施《山东省化工投资项目管理规定》,省级联审项目119个,总投资1570亿元;建立“四个一批”高端化工项目库,入库项目362个,总投资5988亿元。山东省发改委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山东省在建、新建、拟建高端化工项目达362个,总投资近6000亿元。该省的目标是到2022年,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占化工产业比重由20%提高到35%。
321个省年度重大项目、500个年度首批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200个“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今年春节过后,山东省陆续公布一批重大项目名单,总投资2.9万亿元的1021个省级重点项目相继出炉,其中高端化工和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120多个。同时,山东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推进会议。
淄博是山东化工重镇,临淄区作为齐鲁石化驻地,又是化工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该区坚定不移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碳四、尼龙66、聚氨酯、助剂等优势产业链,布局实施了一批重大延伸项目,推动化工中高端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月21日,淄博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主会场就设在临淄区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项目现场。该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合成己二腈技术,分两期建设100万吨/年尼龙新材料及配套50万吨/年己二腈、50万吨/年己二胺及联产50万吨/年丙烯腈项目。
3月12日,东营举行2020年重点项目春季集中开工活动,主会场设在利华益利津炼化公司40万吨/年高性能ABS树脂一体化项目现场。该项目总投资61.76亿元,建设40万吨/年高性能ABS树脂、26万吨/年丙烯腈等装置。
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威联化学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铺开,春节期间都没有停工。该项目总投资114亿元,依托该项目,上游可建设千万吨级炼油装置,下游可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烟台的万华化学集团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除了总投资176.68亿元的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正在建设二期工程外,今年又新增年产35/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50万吨/年聚醚多元醇扩建两个项目。
目前在山东各地,单项投资上百亿元的高端化工项目和化工新材料项目就有十多个,这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规划总产能4000万吨/年,一期拟建设20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配套公用工程、辅助设施和海水淡化、海水取水及排水等设施。这一山东工业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不仅有成品油、乙烯等装置,也包括芳烃抽提、丁二烯抽提、EVA/LDPE等延伸高值化加工装置,成为山东石化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将按照“油头、化身、高化尾”的要求,打造成为山东享誉全国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要素集聚滋养"高端"生长
眼下,山东化工企业对转换动能、转型升级信心十足,但土地、资金、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仍是制约项目落地的主要原因。
比如,当前山东淘汰落后产能、压减煤炭消费和能源消耗的态度仍很坚决,继续从严控制新上高耗煤项目,确需新建的耗煤项目,必须落实产能置换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4070万吨标准煤和煤炭消费总量压减10%的任务目标。
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是被提及最多的解决途径。入选项目库,就能获得土地要素的优先保障和用地预审、环评、立项等审批优先支持。但能耗和排放指标相对更棘手,即便入选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也很难保证,去年就有几个重大项目因为煤炭指标受限,被调整出项目库不得不暂缓。
由于实行严格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此背景下,各地对原先老项目淘汰后腾出的指标,通常会采取减半等降级方式分配到新项目上。譬如,过去两年,淄博市关闭淘汰295家落后化工企业,腾出的能耗指标保障了重点项目的落地。
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碳四资源深加工基地,作为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项目的配套建设项目,该企业把原来的年产45万吨丙烷脱氢项目变更为70万吨。产能扩大,能耗指标也要扩容。经过严格的现场评审和专家研判,淄博市发改委从全市能耗指标中为他们流转出了部分扩容的能耗指标。
3月17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发起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其中之一是资源环境领域改革攻坚行动,坚持市场化方向,重点推进“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改革、“标准地”供给改革、“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全面完成各项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
从山东省发改委投资处了解到,当前项目建设遇到的突出瓶颈制约是要素资源制约。现在一些地方对土地、能耗、环境容量不足感到困惑,同时,资源不能够优化配置,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为此,今年起山东省将改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方式,改革传统土地要素分配方式,以“四个一批”重点项目质量、数量以及项目落地开工实效作为配置建设用地指标的依据。
“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首批15个制度创新重点课题之一。目前,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开发利用处正在全面开展工业用地绩效调查评估,今年11月底前将建立工业用地调查数据库,为推进这项改革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今后山东省将对“亩均效益”评价改革企业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
为解决能耗、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制约,山东省发改委还研究制定了《重大项目建设能耗土地指标保障办法》《省级能耗指标收储管理办法》,计划收储1000万吨能耗指标、1000万吨煤炭消费替代指标,统筹10万亩土地指标,用于重点保障事关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项目建设需求,进一步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中国化工报社产业研究发展中心)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