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还有一些化工产品市场走势较为平稳,并未出现大涨大跌行情。钛白粉、磷酸二铵、高密度聚乙烯(HDPE)表现较为明显。
钛白粉:涨跌有限高位持稳
今年以来,钛白粉价格并未出现去年那样的暴涨行情,而是以高位维稳为主。
生意社数据显示,以国内市场走货量较大的硫酸法金红石型钛白粉为例,价格从年初的17155元(吨价,下同)涨至年中的17533元,涨幅仅2.2%。价格极低值为1月的17005元,极高值为5月的17611元,垂直振幅3.56%。
据生意社钛白粉分析师杨逊介绍,上半年钛白粉行情呈“弱-强-弱-强”走势,总体涨跌有限。1月市场延续2017年的弱势,硫酸法金红石型钛白粉实单价格最低15500元。2月,全国近20家生产商开启500~1000元的涨幅。3~5月,由于利多延续性不理想,价格硬度逐渐降低。6月,10余家生产商跟进宣涨,幅度500~800元,但淡季调涨难度较大,加之环保限制产能释放,实际交投不太理想。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钛白粉行业分会副秘书长付一江表示,总体来看,上半年钛白粉价格稳在高位,原因如下。
一是国际市场产量不高。近年国际钛白粉行业整合加剧,如杜邦分离钛白粉板块;亨斯迈关停位于法国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线,暂停美国汉密尔顿钛白粉工厂和西澳大利亚颜料厂的部分生产线,总计退出年产能16万吨。受此影响,我国钛白粉出口量增加,2018年1~5月累计出口169708吨,同比大增137.1%。
二是原材料价格高位。国内钛精矿主产区四川受环保督察影响,产量大幅降低,价格上行。另外,今年硫黄、天然气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物流费用及环保税提高,导致钛白粉生产成本增加。
三是需求稳定。钛白粉下游房地产、装饰装修、汽车等正处于复苏或平稳期,对钛白粉的需求稳定,支撑其价格高位维稳。
磷酸二铵:多空对峙波澜不惊
上半年磷酸二铵走势波澜不惊,年初全国市场均价2637.5元,6月底为2559.3元,小幅下跌3%。算上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价差,波动幅度也未超过5%。总的来看,利好利空相互交错、相互制约,造成了磷酸二铵的平稳走势。
上半年的利空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农产品价格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用肥量减少。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下旬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96.92,环比下跌0.27;“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96.23,环比下跌0.3。这两个指数均以2015年价格为基数,也就是说,在物价普遍上涨的状况下,今年农产品价格却比2015年的水平还要低出3%以上。
二是复合肥带来冲击。
磷酸二铵与复合肥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农民觉得哪个划算就用哪个。相较单质肥,今年复合肥涨幅偏小,因此农民减少了一部分磷酸二铵用量。
同时,也有两大因素对磷酸二铵价格形成支撑。
一是国际市场向好。
今年前4个月,我国磷酸二铵出口量87万吨,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印度磷酸二铵零售价年内第三次提涨,该国贸易商采购积极,仅6月第一周就购进了25万吨沙特和中国的磷酸二铵,到港价格429~432美元。孟加拉国40万吨磷酸二铵标购订单中,有12万吨来自中国,其中小部分货源离岸价格415美元。按此价格计算,相当于国内磷酸二铵出厂价在2550元左右,这也成为国内价格的参考。
二是成本有支撑。
今年上半年,硫黄价格在1000~1300元区间运行,而去年上半年价格最高也不过930元;液氨出厂报价多在2850元以上,高的达到3500元左右,处于近5年来同期最高;随着环保力度加大,一些中小磷矿关停,市场供给量减少,价格难下跌。
HDPE:不温不火低位震荡
上半年HDPE市场表现平平,除5月份冲高回落外,一直在万元线附近徘徊。最高价11100元,最低价10500,振幅为5.7%。供应充裕是HDPE市场走势平稳的原因之一。
据抚顺石化公司聚烯烃分析师尹歌介绍,从年初开始,PE市场就不温不火。春节前,生产厂家提高生产负荷,为节后需求备货。然而,节后下游需求并未能集中爆发,造成前期累积库存无法消化。虽然堵库现象在4月份装置集中检修期间有所改观,但进入5月份后,前期检修装置陆续重启,产能又迅速回归市场。
下游需求疲软,是HDPE市场不温不火的关键因素。
上半年,HDPE需求端无特别利好。去年我国实施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政策,PE市场迅速走强。然而今年以来,这种炒作情绪已归于平淡,对市场的推涨力度有限。HDPE管材需求,也随着我国“煤改气”项目建设高峰期结束而归于平淡。加上今年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收紧,基建行业管材需求增速放缓,带动HDPE总体需求不振。
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对市场基本面也造成冲击。
尹歌表示,我国制造业产能扩张的主要阶段已基本结束,实质需求已达高峰,未来将逐步转淡。然而,今年我国聚乙烯行业还有大批新增产能加入。单看HDPE,今年就有中海壳牌年产40万吨HDPE装置、年产25万吨LLDPE/HDPE装置,久泰能源年产30万吨HDPE装置,延长年产45万吨HDPE装置等计划或已投产,给需求乏力的市场再添压力。(李冬铃 周和平 姜小毛)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