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三峡烛光行动”点亮大凉山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4-22





  “前面是山,后面是山,一望无尽绵绵的群山,它挡住了我的视线;左边是山,右边是山……”这是我国首部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索玛花开》的主题曲。歌里唱的这个一山连着一山的地方,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一步跨千年”的“直过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特殊的生育政策、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让凉山州出生率多年居高不下。近年来,在政府实施严格的控辍保学措施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双重作用下,在校生数量持续增加。


  然而,由于大山的阻隔,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收入水平低,优质教育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教师人少缺口大,师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凉山州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坚持精准帮扶,实施“三峡烛光行动”。从2018年开始,三峡集团与凉山州教育局和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合作,在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中,招募有意愿到大山支教的志愿者,通过规范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续为凉山州偏远山区中小学提供支教老师,弥补当地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失衡的短板。


  这些年轻的支教老师,扶志在大凉山深处,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为大山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心灵之窗,呈现出一抹抹温暖亮丽的青春色。


  师者慈母心,山外来了暖心“妈妈”


  2019年11月13日,对于在会理县槽元乡黄柏小学支教的李奇淇老师,是令人难忘的一天。


  这天上午,刚上完《妈妈睡了》一课,李老师叫孩子们画一画自己妈妈睡觉的样子。在看到一个叫珍珍的彝族小女孩画的画时,她有些似曾相识。小珍珍贴近李老师耳边,小声说:“我画的是您睡觉的样子,我可以叫您妈妈吗?”“当然可以呀!”李老师有些惊喜。


  “李妈妈!李妈妈!李妈妈……”老师话音刚落,班上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叫起来,簇拥着他们的“李妈妈”。


  “这是对我2个多月支教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力量,我要更加用心地呵护我的孩子们。”李老师喜极而泣,把孩子们紧紧拥在怀里。


  同在黄柏小学支教的龚梅老师,也有类似的经历。


  去年中秋节前夕,龚老师提醒孩子们记得回家吃月饼,孩子们一脸茫然,问道“月饼是什么?”“月饼是什么味道?”老师心里有些酸楚,托人从县城买来月饼,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学校操场上,边赏月,边吃月饼,边讲中秋节的故事。


  “龚老师,我的妈妈和您一样漂亮,我今晚一定会梦见她!”龚老师刚讲完嫦娥奔月的故事,一个叫茂盛的彝族小女孩有些哽咽地说道。


  后来,龚老师特地去这个彝族女孩家做了一次家访。原来,小女孩父母都不在人世了,只有奶奶和她相依为命。从此,对于小茂盛,龚老师就义务地担起了“妈妈”的角色。


  会理县槽元乡黄柏小学是大凉山深处高寒地带的一所住宿制村级小学。学校共六个年级6个班,实行老师包班制,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的全部课程。学生全部来自彝族,大都是留守儿童。


  “三峡烛光行动”鼓励支教教师在做好日常教学和在校关爱的同时,建立定期家访制,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努力让每个孩子在爱的温暖里健康成长。


  琴声响起,大山的孩子唱出心中的歌


  “原来钢琴的声音是这样的呀!”“感觉每一个音符都会跳舞,好神奇呀!”“老师,您唱歌真好听,还能唱一遍吗……”下课铃响了,凉山州西昌市西乡乡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意犹未尽,围着他们的音乐老师叫她再唱一支歌。


  这个能弹钢琴、能教识谱、唱歌好听的老师叫彭薇,是一名支教老师。


  刚来时,彭薇发现孩子们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就主动包下了全校一至六年级8个班的音乐教学。看到学生们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她向学校申请,启用了一个荒废已久的教室,与孩子们一起动手打造成一间全新的乐室。从此,学校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使孩子们有了真正的音乐课。


  课余时间,孩子们总缠着彭薇教他们唱歌跳舞,喜欢和她在一起说说笑笑、唱唱跳跳。一个彝族学生还给彭老师起了一个好听的彝族名字——阿平妮扎莫。妮扎莫在彝语中是善良、爱笑、漂亮女孩的意思。


  彭薇还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乐感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音乐的熏陶、大声唱出心中的歌。


  星星点灯,种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2019年下学期开学不久,“五朵金花”的故事就在大凉山深处、金沙江畔,在教育战线、家长和孩子们中流传开来。


  这一年秋季学期,凉山州雷波县汶水镇香樟苗圃希望小学迎来5名女支教老师。她们是“三峡烛光计划”的支教志愿者克尔真木、吉斗莫色各、邓佳、王雪梅、孙正露。她们的到来,让学校的模样悄然发生着变化。


  学校六个年级6个班,原有老师6名,女老师仅1名。支教老师的到来,让学校老师的数量增加到11名,男女老师的比例为5 :6。


  为了上好“开学第一课”,五个姑娘利用还没开学的时间,提前约好聚到一起,商量策划方案,做好教案。除彼此分享课件外,还相互试讲、互提意见、不断修改完善。


  2019年9月1日,香樟苗圃希望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别开生面。


  然而,上课没几天,她们就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就在同一天,六个年级每个班上的请假学生都超过10个,六年级学生请假人数达到一半,新课根本没法上。


  原来,六年级一个学生的姐姐第二天结婚,学校里很多人都是亲戚、邻居,学生们都要请假去参加婚礼。


  后来她们了解到,长期以来,学生们经常会因为“带弟弟妹妹、放羊养猪、亲戚结婚”等等理由,请假不来上学,家长和学校也习以为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五位老师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各显神通亮出“妙招”。


  举办特殊班会。她们用生动的故事和启发性案例,循循善诱,讲述读书上学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学生们从情感上得到感化和启发。


  开设个性化课堂。由于政府实施严格的控辍保学措施,很多14至15岁孩子一上学就得按年龄编入到高年级上课,多数孩子连名字都不会写,学习跟不上。针对这种情况,新老师互相商量,将这种“高龄”学生调到低年级,一方面让他跟着低年级上课,另一方面,老师们对他们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几个老师共同辅导,让后进学生循序渐进跟上来。


  搭建特色舞台。她们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结合学生特点和特长,在全校组建合唱团、体操队、美术班等特色小组,分别由不同特长的老师带队,平时学习训练,不定期开展联谊展示活动,让不想上学的孩子开始有了积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不来上课的孩子越来越少,上课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山谷间的读书声越来越爽朗。五位支教老师被比喻成“五朵金花”,在大凉山绚丽绽放。


  著名教育学家冯友兰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种子的开花结果只需要一个温柔的推动力和一种谨慎的引导。”“三峡烛光行动”为凉山州金沙江下游库区中小学培训支教老师,努力让大山的孩子得到温柔的推动和谨慎的引导,助力每一粒种子插上翅膀,努力奔跑。


  据悉,2020年,三峡集团将加大帮扶力度,拟再资助并提供支教老师200名。


  人间四月天,漫山遍野的索玛花娉婷绽放,鲜艳夺目。


  冲出阴霾,按下重启键。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向好,全国各地陆续出台返校复学时间。“三峡烛光行动”的支教老师正整装待发,向着春天,向着他们阔别整整一个冬季的山区学校,用爱、知识和智慧去拥抱、浇灌、滋养那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