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离家近,地里的活儿也不耽误,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干好了一个月能挣3000来块钱呢,工资和外面打工差不多!”说起新工作,33岁的许月巧眉眼带笑,她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的村民。
许月巧现在上班的“扶贫车间”,位于临潭县新城镇端阳沟村,是中国海油旗下海油发展与临潭县国有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000万元设立,以个人防护装备为主要产品。
新城镇地处高寒区,自然条件差,种地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外出打工几乎是村民们的唯一出路。前几年,许月巧夫妻二人在浙江义乌一带的服装厂打工,每年除去花销所剩无几,父母和两个孩子没人照顾,打工10年回家不超过4次,是村里的贫困户,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去年听说家附近要建扶贫车间,有服装厂工作经验的她赶紧报名,成为“扶贫车间”的缝纫工。
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当地百姓致贫的外部因素,而内因则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谋生技能。
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帮什么。扶贫关键是“扶实”。中国海油根据临潭县实际情况 ,做出共建“扶贫车间”的扶贫举措。据中国海油挂职干部、甘南州副州长候晓峰介绍,“扶贫车间”一共占地20亩,大约5000平米,生产的防护装备由中国海油包销,主要供应中国海油各相关单位。目前用工60人,其中贫困户39人。项目建设工作正在推进,处于初期试运行中,项目完全投产后,预计年生产和统一采购额度约4000万元,将带动160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解决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挣钱顾家难兼顾”的困境。
临潭县副县长杜晓文说 ,以前县里的扶贫项目多是农牧产业,带动就业太少。工业企业做扶贫是县里第一家,比如,生产防护装备包括缝纫、裁剪、检验等各种工种,按照每年人均收入3000元的脱贫标准,很多贫困户就可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通过就业,把扶贫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方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帮助贫困户切切实实的实现脱贫,确保帮扶群众实现稳定持续增收。
经过六个多小时汽车的颠簸,我们从临潭县赶到夏河县阿木去乎镇阿纳扎西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值大雨,村民们正在把上百头牦牛往牛棚里赶。这也是中国海油的扶贫项目之一。2015年中国海油投入100万元,联合甘肃农业大学、夏河县牦牛产业专家院及当地技术指导,扶持合作社培育高原优质母牦牛品种。
“我们培育的这种牦牛,不仅市场卖价高,产奶量也是普通牦牛的三四倍,而且牛奶品质也好。”合作社社长玛久才让难掩喜悦。2018年,合作社已开始见到经济效益。
走在甘南州合作市那吾镇周曲村,整齐干净的水泥路,美丽的休闲广场。而以前这里却是一片片高低不平的土地 ,阴天下雨更是泥泞不堪,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
不仅是产业扶贫,中国海油的帮扶还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领域。甘肃省合作市和夏河县属于“三区三洲”深度贫困区,民生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其他领域更急迫。中国海油在合作市援建了市级中藏医医院1座、4所乡级卫生院用房、6座畜牧兽医站和16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在夏河县,中国海油先后为牧民购置帐篷800余套,修建生态文明小康村2座、乡级敬老院和幼儿园各2座,扶持牛、羊养殖合作社,提升当地养殖水平。
中国海油扶贫办主任宋瑞林说,截至目前,中国海油对口帮扶的5个贫困市县中已有海南省保亭县、甘肃省合作市和夏河县3个成功脱贫摘帽。
记者获悉,从1995年承担定点扶贫任务以来,中国海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2.6亿元,聚焦各地困难群众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通过解困、扶本、造血的原则,开展精准扶贫,极大地改善了对口帮扶地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教育设施等。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表示,精准扶贫是国家战略,也是央企责任担当。公司将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强化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培育地方造血功能,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就业扶贫,助力帮扶地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记者 吴莉)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