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患之河”到“最美家乡河”:国网莆田供电公司助力木兰溪全流域治理纪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1-20





  木兰溪,从福建省东部独流入海,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也被誉为“最美家乡河”。然而,谁能想到,26年前的木兰溪,却是一条水患频发的“灾难之河”。


  由于地势低洼,河道弯多且急,每逢台风暴雨木兰溪流域便成洪水肆虐之地,“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成为莆田人民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痛点记忆。但也正因如此,莆田人民从未停止追求安澜的脚步。


  26年过去,“水患之河”木兰溪发生巨变。水患根治,绿水长流,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国网莆田供电公司作为电力基础设施的守护者,全程参与,积极作为,从迁改线路保障防洪工程建设,到加快变电站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从优化电力供应保障流域生态,到推广清洁能源守护绿水青山,电网力量已深深融入木兰溪流域治理的点滴实践中,助力这条母亲河实现从“灾难之河”到“安澜之河”“生态之河”“繁荣之河”的华丽转身。


  “安澜之河”:筑起坚强电力屏障


  电力保障是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的重要基石。如今木兰溪的安澜清波与莆田电网人多年深入一线,持续保障防洪用电与居民用电安全不无关系。


  “裁弯取直”工程建设期间,木兰溪沿岸涉及大量电力线路的拆迁与重建。莆田供电公司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完成近百根电杆的迁改工作,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该公司快速架设临时供电线路,调配发电设备,为现场施工和水闸设备提供全天候供电支持,为木兰溪防洪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的电力后盾。


  而今,木兰溪流域电网管理有了“智慧大脑”和“智慧之眼”。木兰溪流域沿岸的防洪设施和水利枢纽设备均由智能化电力系统支撑。供电公司针对水闸、堤坝等重点部位建立了专属保电机制,对重要设备实行智能实时监控、定期维护,为防洪减灾筑牢了“电力防线”。记者漫步木兰溪,正遇多架无人机在河道上空巡查。莆田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队员柯婷婷说:“因为木兰溪水域跨度大,采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能清晰地拍到河道整体情况,还能发现隐藏在草丛、树林等隐蔽处的非法渔网。”


  “生态之河”:清洁能源点亮绿色梦想


  木兰溪的嬗变,既是治水史的里程碑,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近年来,莆田供电公司以坚强的电网为基础,以清洁能源为引擎,全力助推木兰溪流域的生态治理。


  在流域上游,仙游抽水蓄能电站、九仙溪水电站等35座水利工程像“守护者”一样屹立,为木兰溪的洪水调控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些水电工程不仅承担了发电任务,更为防洪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险。


  如今,莆田市每使用2度电,就有1度来自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这种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让整个流域的产业转型更环保、更高效。”莆田供电公司发展部主任李慧斌说道。


  近年来,莆田市充分发挥木兰溪的水资源优势,开通了以“水上巴士”为代表的内河水上交通项目,串联起沿岸多个重要地标与景点。莆田供电公司积极参与水上巴士的供电保障工作,在项目建设初期就介入线路规划及电力设施布局,为船舶充电站点和沿线码头的电力供应提供全方位服务。项目运营负责人表示,得益于莆田供电公司的全力支持,水上巴士采用全电力驱动,安静、环保的运行方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出行体验,同时也减少了传统燃油船舶对水域环境的污染。


  “繁荣之河”:坚强电网驱动经济热土


  从曾经的水患洼地到如今的经济热土,木兰溪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的蝶变,更是经济的腾飞。电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在木兰溪两岸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6年前,新度镇蒲坂村仅有5台配电变压器,全村用电总容量仅400千伏安,主要用于夜间照明。如今,该村共有47台配电变压器,用电总容量21915千伏安。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国网莆田供电公司相继投运了110千伏后塘变电站、220千伏木兰变电站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区域供电能力。


  以华林经济开发区为例,国网莆田供电公司推行“一对一”专属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用电方案。仅2024年,新增变压器容量12460千伏安,增加供电量3450万千瓦时。华林经济开发区企业数量激增至360多家,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现在的用电比以前稳定太多了,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居民生活都非常方便。”华林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负责人感叹道。


  26年时光荏苒,木兰溪从“灾难之河”到“安澜之河”,从“生态之河”到“繁荣之河”,这条母亲河见证了莆田人民治水安澜的伟大实践,也记录了国网莆田供电公司为流域治理倾注的智慧与力量。(记者 关佳浩)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