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如故情系中国结 “源”来是你联通四海情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17





  中国联通自2002年开始帮扶沽源县,22年来,中国联通与沽源县委、县政府携手并肩、风雨同舟,先后派出挂职干部10人,深度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同时,多方筹集帮扶资金2.89亿元,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医疗、电商、教育、网络覆盖等,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给予精准帮扶,在沽源县脱贫攻坚的画卷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9年,沽源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加大投入 注入蓬勃发展动力


  定点帮扶沽源县以来,中国联通充分发挥央企号召力,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自2002年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9亿元,安排帮扶项目40余个,助力沽源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五大振兴”。自2023年开始共投入6790万元,安排实施帮扶项目13个。


  产业振兴再加力 助推乡村振兴


  聚焦沽源藜麦、燕麦,形成“以消费促产业发展,以产业确立帮扶项目”的帮扶模式,带动藜麦、燕麦产业快速发展。藜麦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量居河北省第一、全国县域第二,年产值达9300万元,藜麦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一项支柱产业。2024年开始打造燕麦帮扶企业,制定依托沽源县燕麦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联通帮销、企业盈利、百姓受益、政府增收的帮扶目标。2024年开展沽源县藜麦博物馆示范项目科普厅、产品展示厅、创新体验厅等建设,配合打造“中国藜麦第一县”产业品牌;针对燕麦产业实施沽源县燕麦产业推广品牌项目,通过产业信息化推动多地市沟通交流、提升品牌能力、提高销售水平,进行域外产品推广,利润反补种植农户。预计2024年藜麦种植面积达到9万余亩,燕麦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


  公共服务上水平 提升群众满意度


  2023年实施沽源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四期工程及沽源县电商物流服务中心项目。打造沽源县便民服务小程序、智慧旅游等,重点推动沽源县旅游业发展,同时以提高乡村发展治理水平为方向,聚焦“强政、兴业、善治、惠民”四方面,逐步完善城市大脑的分析、处理能力,让城市更智能、治理更精准、服务更普惠;建设县级物流中心,建设分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展示中心等,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的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新格局,打通农产品上行和下行双向流通渠道。


  2024年开展医共体、审批大厅升级及“数字沽源”应用示范项目。惠及16万左右人口就医,重点提高全县农村医疗水平;提升沽源县政务审批大厅信息化、科技化水平,提升群众办事效率及服务体验,提高全县群众办事满意度,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县建设智能化设备,建设数字档案馆、虚拟藜麦基地、金融与企业对接小程序等,不断提升城市智能设备建设信息化水平,提升城市科技感,使群众生活更便捷、更智能、更幸福。


  组织文化有创新 带动宣传发展


  每年投入近200万元帮扶资金进行多维度、深层次沽源县旅游宣传推广,服务“京张旅游带”建设,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提高沽源县旅游知晓度和美誉度。例如2023年开发入境短信、手机彩铃、媒体宣传、宣传资料、标识牌、百度APP制作城市名片及媒体宣传报道等内容,重点面向北京方面宣传,带动沽源县宣传发展。


  2024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推广。帮助沽源县引进专业教授进行燕麦秸秆画艺术品打造;建设制作厂房,运用燕麦秆作画带动就业,提升燕麦产品附加值;传播文化、讲述沽源故事,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志愿服务为补充 公益帮扶提升服务


  2024年沽源联通联合沽源县妇女联合会组织召开2023年度沽源县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大会,为以榜样力量深化拓展沽源县服务营商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联合铁塔公司为沽源县小区安装电动车充电站,提升服务水平,巩固消防安全,共安装10个小区472个端口。


  通过组织消费帮扶专项活动、特色产品现场展销、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动沽源县特色产品进会场、到食堂、上餐桌,拓宽藜麦等特色产品销售渠道。近几年,动员内外部力量购买和帮销沽源县特色产品1.45亿元,其中2023年到现在共购买和帮销脱贫地区农产品4140万元。


  网络质量再升级 提升网络健壮性


  在无线、宽带、传送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政企项目实施方面,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00余万元,在沽源县所有行政村、中小学校和移民安置点,实现4G网络和光纤宽带的100%覆盖,实现5G网络县城、乡镇和主要区域覆盖。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中国联通将充分发挥网络能力和信息化服务优势,带领沽源县向乡村振兴迈进,使县域更加智慧、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盼头,以特色之光点亮乡村振兴路。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