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格局 实现大发展——东方物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纪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09





  11月初,中东阿拉伯湾,东方物探挑战者号船队承担的“一带一路”油气勘探合作典范--沙特S89项目正在平稳高效运作。10月18日,沙特阿美公司部门经理Turki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记得20年前,东方物探只有1支二维地震队伍为阿美服务。如今他们在沙特运作着8支队伍,说明东方物探已经成为行业的标杆。”这是东方物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打造业务发展新格局


  10年来,东方物探紧跟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海外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有力推动物探业务高质量发展。东方物探陆海并进,潜心打造和巩固中东、拉美、非洲、亚太四大规模市场,充分发挥地震采集业务优势,加快推进海外资料处理业务发展,带动油藏开发、井中地震、非地震、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各项业务协同跟进,形成主营业务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


  今年5月,东方物探继拿下ADNOC 16亿美元全球物探行业大单之后,再次成功包揽中东地区世界顶尖石油公司授出的5个大型陆海地震勘探合同,合同总金额创全球物探史新高。截至目前,东方物探高端市场占比持续保持在70%以上,服务的客户遍布全球87个国家300多家公司,海外油气重大发现参与率保持100%,有效提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提升影响力


  东方物探始终把创新摆在优先位置。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OBN勘探技术、物探软件和处理解释技术及非地震、uDAS、物探装备和智能化地震队等,为海外合作区破解勘探技术难题提供了一体化解决方案,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精度和处理解释技术水平。


  依靠这些高效物探技术,东方物探2015年至2023年间先后获得bp印尼、里海、壳牌文莱、阿联酋ADNOC、卡塔尔国油、龙油土库曼斯坦和沙特阿美等一批大型OBN采集项目,特别是在GeoEast平台上形成了OBN全流程处理和质控技术能力,全面提升了技术拉动市场的能力。2019年9月,在ADNOC项目采用多震源高效混采技术,创造出单队日产7.4万炮的行业纪录。今年10月10日,阿曼项目部8622队创造了3600万安全人工时的新的行业安全生产纪录。


  东方物探作为国际地球物理承包商协会EnerGeo的核心会员,SEG、AAPG、EAGE的主要会员,以及UNGC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员,行业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东方物探有效提升海外技术服务快速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近10年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建立健全了海外前后方、甲乙方、采集处理解释、勘探开发、地震非地震、科研生产“六个一体化”技术服务保障机制。


  同时,东方物探还建立了“四国七地”软件、装备研发中心,在12个国家建设14个靠前研究中心,先后与36家国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及壳牌、bp等10余家大石油公司开展了120余项技术合作,形成从重磁电探测、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到光纤油藏监测等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逐步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跨越。


  10月17日,阿曼能源和矿产部部长Dr.Saleh在接受采访时说,东方物探是阿曼目前在地震勘探领域最好的技术服务公司,尤其在地震数据采集方面,已经达到了真正一流的水平。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东方物探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大力实施中高级人才国际化、骨干人才本土化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管理人才,先后有近千名外籍雇员走上关键管理岗位,累计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内的89个国家、超过12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海外项目用工本土化率达87%。东方物探不仅为外籍雇员提供就业岗位,更注重他们的发展,选送优秀外籍雇员到中国总部进行培训,并提供任职机会。


  东方物探积极为当地社区提供帮助,在当地遭受自然灾害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曾获得巴基斯坦总理亲自颁发的证书和阿曼当地的突出贡献奖。在尼日尔,有个沙漠边缘的村庄一年没有下雨,水窖里的储水用完了。尼日尔项目部利用物探技术为村民打井,还安排专人为村民送水。今年2至3月,在苏里南作业的勘探者号12缆船队,积极帮助当地的基金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对当地的年轻人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环境管理方面的培训,受到民众的好评。


  东方物探十年磨一剑,走到了世界物探舞台中央,开创了国际化发展的崭新局面。(记者 谭晔  通讯员 韩卓君  特约记者 张纯 董功)


  转自:中国石油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