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发布中期业绩5G客户近6亿 AI直接收入高速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8-19





  8月7日,中国移动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营运收入达5438亿元,其中通信服务收入为4670亿元,同比增长0.7%。总连接数达38.15亿,净增1.45亿。CHBN业务中,HBN收入占通信服务收入比为47.6%,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数字化转型收入达1569亿元,同比增长6.6%,占通信服务收入比为33.6%,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EBITDA近1860亿元,同比增长2.0%,EBITDA占通信服务收入比为39.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净利润达842亿元,同比增长5.0%,盈利能力继续保持国际一流运营商领先水平。


  在基于规模的价值经营方面,中国移动坚持细分市场是基础,把存量经营、价值经营作为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大力加强产品供给、产品创新,持续深化CHBN全向发力、融合发展,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动能转换。


  在个人市场方面,收入为2447亿元,移动客户达10.05亿户,净增56万户,其中5G网络客户达5.99亿户,净增4691万户,渗透率为59.6%。移动ARPU49.5元,保持行业领先。


  在家庭市场方面,收入为750亿元,同比增长7.4%。家庭宽带客户达2.84亿户,净增623万户,其中千兆家庭宽带客户达1.09亿户,同比增长19.4%,FTTR客户达1840万户,同比增长264%。家庭客户综合ARPU达44.4元,同比增长2.3%。


  在政企市场方面,收入达1182亿元,同比增长5.6%。政企客户数达3484万家,净增225万家。加速"由云向智"升级,移动云收入达561亿元,同比增长11.3%。5G垂直行业应用保持领先,5G专网收入快速增长,达61亿元,同比增长57.8%。To V车联网市场快速发展,累计服务智能网联汽车超6900万辆,建成首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商客套餐数达3695万套,净增1011万套。视联网业务加快拓展,视联网连接数增长20.9%,已实现8938万路视频云端互联。低空经济加速卡位,中移凌云平台全行业中标占比达到38%。数联网抢占先机,作为国家数据流通主流技术设施与实践方案,在7个试点城市快速布局。


  在新兴市场方面,收入达291亿元,同比增长9.3%。国际业务收入达140亿元,同比增长18.4%。数字内容收入达149亿元,咪咕视频AI观赛累计使用超1.98亿人次。金融科技方面,产业链金融业务规模达471亿元,同比增长24.5%。股权投资方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键领域进行投资布局,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达72亿元,同比增长17.0%。


  上半年,中国移动"三大计划"取得积极成效。一是"两个新型"全面升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上半年完成资本开支584亿元。累计开通5G基站超259万个,RedCap实现全国县城以上连续覆盖,千兆宽带覆盖住户达5亿户。总智算规模达61.3EFlops,其中自建智算规模达33.3EFlops,净增4.1EFlops。上台能力规模超1300项,上半年能力调用量超过8000亿次。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发布"三个一"服务举措,推出十项服务承诺,开通服务监督平台,加快构建"全客户、全业务、全流程、全场景"数智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客户权益,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品牌建设持续深化,焕新发布"515移动爱家日",推出"移动智企"商客品牌。营销转型深入推进,中国移动APP月活跃客户超2.7亿户,同比增长49.8%。二是"BASIC6"创新突破。以"BASIC6"为核心形成优势科创能力,深度赋能"两个新型"升级计划、"AI+"行动计划,驱动转型发展创新突破。科创体系日臻完善,优化"一体五环"布局,成立中移九天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建成全球首个6G小规模试验网,牵头5G-A、6G国际标准立项数量居全球运营商前列。前沿布局持续加速,完成万亿参数级大


  模型先导试验,推出VLA具身智能大模型。三是"AI+"行动蹄疾步稳。"AI+"核心能力加速锻造,打造多模型和智能体聚合服务引擎Mo-MA,"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全新升级,布局超50款行业大模型。"AI+"生态汇聚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焕新社区"正式发布,聚合央企和产业链力量打造国家级AI开源开放创新平台。"AI+"应用创新百花齐放,"AI+"规模效应初步显现。灵犀智能体月活跃客户超6000万户。AI直接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移动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守正创新、稳中求进,高水平建设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为广大股东、客户创造更大价值。(记者 王乐)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