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集团2022年实现利润总额59.5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1-28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国际环境动荡不安、新冠疫情反复延宕等严峻复杂的形势,通用技术集团聚焦稳增长、强创新、提质效、防风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年,通用技术集团全面完成国资委考核目标任务,实现营业收入1,830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利润总额5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以“稳”聚力,胸怀大局勇挑重担


  2022年,通用技术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和国资委出台的提质增效一系列举措,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全力推动一季度“开门红”、上半年“稳增长”、“大干一百天、打赢三季度”各项举措落地见效。通用技术集团各级经营单位克服疫情影响,千方百计拓市场、抓执行,强化对标提升和精益管理,推进全要素全链条降本增效。2022年,通用技术集团全面完成了“两利四率”指标“两增一控三提高”目标任务,利润总额、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30.65万元/人,同比增长2.3万元/人。


  助力经济稳增长的同时,通用技术集团积极发挥主业优势,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随着疫情在各地先后爆发,中央企业紧急驰援吉林、上海、香港等地抗疫,通用技术集团旗下医疗机构派出222名优秀医护人员参加中央企业援沪医疗队,累计派出3万余人次医护人员参与各地疫情防控工作。


  通用技术集团广大医护工作者轻伤不下火线,连日奋战在一线,用平凡之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充分彰显了央企医药医疗健康集团的主力军、顶梁柱作用。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通用技术集团迅速打通上游药品生产企业供应渠道,全力以赴保障医疗物资供应,在京医院接诊指标是以往的2-3倍,ICU重症床位使用率超过100%,竭尽所能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就医购药需求。


  此外,2022年,通用技术集团落实减免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的要求,为900余个承租方减免房租1.08亿元;落实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招收高校毕业生1904人,较2021年增长22%,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压舱石作用。


  以“质”取胜,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用技术集团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内涵式增长,大力推进各业务板块一体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质增效。


  在机床装备领域,通用技术集团目前拥有1家机床研究院和7家机床装备生产制造企业,构建形成三级科技研发体系,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2022年,通用技术集团与天津市签署深化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央地携手加快推动机床产业振兴发展;持续发挥“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入交流合作,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通用技术集团所属机床公司大力推进对标提升和精益管理,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99.75%。经过三年持续努力,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板块服务国家重点领域的装备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的效果初步显现,机床板块经营业绩进一步向好,战略布局和创新发展给行业带来重大积极变化。


  在医疗健康领域,通用技术集团积极参与国企医疗机构改革,迅速形成全国性布局。截至目前,已经与20余家中央/地方国有企业达成合作,共承接医疗机构343家,合计开放床位超过4.8万张,医疗健康“生力军”队伍不断壮大。2022年,通用技术集团旗下医疗板块在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荣获佳绩,2家医院获得A级评价。通用技术集团加快推进区域医院联盟和专科联盟建设,形成了44个专科联盟,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科43个。


  在贸易领域,通用技术集团所属贸易子集团Hi nova品牌成功推出4款5G手机,销售377万台,累计用户超过260万,跃升为中国手机品牌排名第7位。全屋智能、新能源车销售等新领域拓展取得成效,品牌影响力更加彰显。


  以“实”为本,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作为曾经主营国际贸易与工程服务的“外贸国家队”,通用技术集团近年来战略前瞻、优化布局,发展成为我国唯一以机床为核心主业的央企、床位最多且网络覆盖最全的央企医疗集团。


  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人指出,加快实业化转型、做强做优制造业,是通用技术集团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稳增长的基础,是厚植通用技术集团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是通用技术集团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据悉,下一步,通用技术集团将做强做优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加大力度推进医药和医疗器械业务实业化转型、做强做优医疗健康康养业务、积极开拓贸易与工程服务业务、做强做优纤维新材料产业。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