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随着最后1米岩层被精准破除,由中铁十五局参建的国内首条穿越贺兰山的铁路隧道--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内蒙古段顺利贯通。至此,这座全长8792米、历经1000余天艰苦奋战的Ⅰ级高风险隧道全隧贯通。
穿越贺兰山,"在豆腐中打洞"。贺兰山隧道地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银川交界处,线路穿越沙冬青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脆弱。中铁十五局承建的内蒙古段总长7575米,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中需穿越6条断层破碎带,单日最大涌水量达45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蓄满2.3个标准游泳池,且围岩岩性多为泥质板岩,突水、坍塌风险极高,施工难度堪比"在豆腐中打洞"。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技术攻关组,开展"穿越宽大断层破碎带深埋隧道新型支护体系"等关键技术课题攻关。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创了保温板工字形热熔垫片连接方式、预弯工艺加工仰拱钢筋等新工法;创新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管棚加固、多层支护、三台阶加临时横撑等组合工艺,应用智能分窗系统等多项智能监测技术,大幅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智能环保+植物银行",戈壁上筑起绿色长廊。在荒漠戈壁中施工,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为此,中铁十五局的建设者们利用拌合站环保压滤处理系统实现废水100%循环利用,利用智能料仓雾化喷淋系统使作业区PM2.5浓度下降45%,利用全自动龙门洗车机解决混凝土运输车辆"跑冒滴漏"问题。与当地环保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生态修复评估,累计播撒耐旱草籽1.25吨,恢复植被面积超48530平方米,有效保护了荒漠生态;创新采用"微扰动"爆破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地层的影响,保证了隧道掘进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5%,真正实现了"绿色掘进"。针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冬青,项目团队实施"植物银行"计划,将56棵沙冬青全部移栽至安全区域,并在巴润别立车站培育2万株幼苗,形成"施工-培育-回植"的生态闭环。对施工便道进行生态修复,种植柠条、沙棘等耐旱灌木360万株,全线54公里的便道实现了绿化全覆盖,绿化面积达89.6万平方米,并通过雾化喷淋系统与土壤改良技术使植被成活率突破95%,在荒漠戈壁中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低扰动精准穿越,与明长城"温柔对话"。项目团队在施工中面临另一项特殊挑战--下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为平衡施工与文物保护需求,中铁十五局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三台阶临时横撑法等工艺工法确保结构稳定,同时将传统钻爆法升级为"机械开挖+C6钻机作业+动态监测"低扰动组合技术,从源头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在F40活动断裂带布设24小时监测点,通过"实时采集-智能分析-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将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0.1毫米以内。最终以"最小扰动、零震动"的精细化施工完成安全穿越,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工程融合树立了典范。
据悉,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银高铁银巴支线建成通车后,内蒙古阿拉善盟至宁夏银川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段浩利 乔 泉)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