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团连续11年入选世界500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8-15





  2023《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8月2日正式发布,北汽集团连续11年入选榜单,此次以4525.9亿元营业收入位居榜单第193位。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北汽集团实现整车销售81.9万辆,同比增长22.2%,跑赢大盘十余个百分点,整车产销、营业收入、利润实现全面增长。近年来,北汽集团聚焦整车、零部件、服务贸易三大主业,坚持乘商两栖,统筹推进自主、合资产业布局。


  自主乘用车板块,北京品牌涵盖多元级别、多元动力主流产品矩阵,传承“越野世家”传统持续领跑越野细分市场。高端新能源品牌极狐落地场景化造车,今年陆续推出极狐森林版、全球首款智能亲子车考拉等产品,销量保持稳定增势。


  商用车板块,北汽福田在商用车行业排名第一,市占率逐年提升,全球产销量累计突破1100万辆,并全力提速新能源发展。今年,北汽集团又一商用车布局——北汽重卡在常州按计划投产上市,进一步夯实了北汽在中国商用车行业的领军地位。


  合资板块中,北京奔驰拥有前驱车、后驱车、电动车三大车型平台,以及发动机与动力电池工厂,实现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与整机的出口,是梅赛德斯-奔驰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现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累计产销超过1100万辆。


  整车板块之外,北汽集团的零部件板块、服务贸易及物流板块企业在助力主业、服务主业的同时,自身实力不断增强。海纳川位列《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第40位、上榜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第2位。北汽鹏龙位列“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第9名。


  一直以来,北汽集团把科技创新放到战略高度,将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竞争力打造的主线,加快推进三电、氢燃料、智能网联、整车架构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实现部分关键技术在行业中的领先应用。


  目前,北汽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三电核心技术和全新整车平台正向开发能力。同时,北汽持续落实技术降碳、产品降碳、制造降碳、低碳生态四大行动。目前,北汽集团已拥有1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3家A级环境绩效企业,福建奔驰已达成生产碳中和,成为福建省第一家100%使用绿电的生产企业。预计到2025年北汽集团将建成零碳工厂。


  与此同时,北汽加速“走出去”的步伐,乘用车产品覆盖在东南亚、中东、中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等地。北汽福田推进海外市场纵深布局,累计出口近80万辆,在海外8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超过1200家,并建立20余家海外KD工厂,持续在欧洲、泰国等战略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智利、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多个区域市场成为商用车强势品牌。


  据介绍,未来5年,北汽将投入超过500亿元用于研发创新,将自身打造成为首都科技创新高地。北汽集团将坚持“聚焦主业、减量提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党建引领”五个发展举措,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广大用户创造更大价值,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汽车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记者 李志勇)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北汽集团世界500强排名增速最快

    北汽集团世界500强排名增速最快

    到2020年,北汽集团要实现规模和实力进入中国汽车行业第一梯队,跻身全球汽车行业前12位、世界500强前100位。7月21日刚刚晋身世界500强排名第137位的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充满信心地向记者表示。
    2017-08-05
  • 北汽集团续写转型新篇章 新亮点不断涌现

    北汽集团续写转型新篇章 新亮点不断涌现

    日前,美国《财富》杂志正式公布“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北汽集团以611 30亿美元营业收入,排名第137位,比上一年度提升23位。
    2017-08-09
  • 北汽集团打造“集团化2.0”新格局取得实质性进展

    北汽集团打造“集团化2.0”新格局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北汽集团实施集团化战略十周年之际,以“大北汽”格局参加2017成都车展,表明了北汽集团继续深耕细作西部市场的决心,也展现了北汽集团在整合集团内外资源、坚持国际合作和自主发展相结合、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
    2017-09-18
  • 云海金属与北汽集团共同开发镁铝合金零部件

    云海金属与北汽集团共同开发镁铝合金零部件

    近日,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车型的需求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交流;在新型镁铝合金相关应用技术方面密切合作,数据共享。
    2017-10-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