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企业发展之基,创新是企业进步之魂。创新性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摇篮与希望。中冶宝钢旗下“中冶重机”品牌以冶金大物流技术装备研发为中心,高度重视技术性人才专项提升。通过全面梳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自我诊断、查找短板,迅速找准提升突破口,精心制定提升方案。通过狠抓人才培养管理,规范技术人才晋升制度,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创新性技术人才团队培养计划,让“中冶重机”耳聪目明引领行业发展。
甄选引进,夯实劳模创新工作室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中冶宝钢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地应用和研发新技术。为适应发展需要以及市场对“中冶重机”品牌设备的技术要求,中冶宝钢以耿会良冶金特种机械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为摇篮,引进社会成熟专业技术人才,或甄选高等院校高学历人才,夯实工作技术资源。近年来,成功从引进了两名液压设计师、一名电气设计师,从高校直接引进一名焊接专业硕士,形成了以一个总工、三个专家为核心,多个机电液工程师为一体的全新劳模创新工作室。
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依托,进行PBC系列铁水车、BGC系列抱罐车等冶金大物流设备新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研究,提升“中冶重机”品牌市场竞争力。成功研发亚洲巨无霸PBC-380吨铁水车现场使用两年无故障,推进“中冶重机”抱罐车成功进军韩国市场。
完善机制,搭建人才成长快车道
站在中冶宝钢的平台上,虽然以“耿会良冶金特种机械创新工作室”为核心的机械研究所,为“中冶重机”品牌打造的强大技术团队让人引以为豪,但在研发队伍的培养上,同时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创新型研发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中冶重机”品牌有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但是结构不均,中级人才面临断档,新的工程技术人才无法将生产和创新实践实现同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想要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团队,必须把人才开发与培养放在人力资源发展最优先的位置。中冶宝钢积极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创新性研发团队、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千人计划”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人才培养上,中冶宝钢有着独到的培养计划。一是坚持师徒带教机制,以理论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二是广泛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盟中冶宝钢,为“中冶重机”冶金大物流技术装备研发贡献力量;三是在中冶宝钢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在奖励成功成果的同时,宽容不可评估的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敢于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成长的快车道。中冶宝钢从职责上要求各个行当的技术专家、领军人才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来者的领路人,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同时,各技术科室也要深耕青年人才培养,突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让各单位也清醒的认识到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企业发展创新活力之源泉,也是技术成长希望之所在。充分发动青年人才参与技术/技能竞赛、推动优秀人才“学、赶、帮、超”,培养广大年轻技术人才创新思维、挖掘其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借力发力,内外联合研发新技术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科技创新在产品设计研发中的突破永无止境。中冶宝钢在市场中,能够准确掌握冶金大物流设备研发技术方向,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建立了联合研发机制。目前中冶宝钢纯电动车铁水车技术研发项目已经与华车、航天工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同时与上海驭势科技、采埃孚天合建立了自动驾驶技术交流群。“中冶重机”作为完全面向市场的品牌,其冶金大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每一个项目都有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在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上,以敏锐的触觉感知未来科技走向,不仅需要自身扎实的本领,同时需要广泛借助社会技术力量,为“中冶重机”品牌建设夯实基础。
“一招鲜吃遍天”。中冶宝钢在面临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勇于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以及联合研发,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以保证“中冶重机”品牌在这场科技创新大赛中赢天下。中冶宝钢以科技引领,广大技术人才以中冶集团“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迎头赶上、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