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公司海外员工的坚守担当以及员工家属的大力支持,为海外项目平稳运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单位“关于做好海外员工及其家属关怀慰问工作”的部署要求,万宝矿产党委牢固树立服务职工群众的宗旨意识,增强“四心”,做实“服务”,为海外员工及其家属送去了关怀和慰问。
增强责任之心,落实责任担当。一是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成立境外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除设立24小时紧急联络人,及时获取海外疫情信息外,还建立海外项目疫情防控专题视频会制度,坚持至少每两周与现场视频连线一次,专题听取海外疫情防控进展并作出工作部署。二是建立健全海外员工帮扶体系,公司党委加强统筹协调,召集各海外项目滞留国内人员,国内工作组、办事处人员作为员工关怀联系人。同时,将267名坚守海外一线的中方员工以3-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通盘考虑地域、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等多重因素,为每个小组配备一名上述联系人,建立起“一对多”联系海外员工及其家属的帮扶机制。各联系人在公司党委统一部署下,通过线上电话、微信、线下入户慰问等方式,严格落实“分片包干”责任机制,关注海外员工的家庭生活情况,并建立日报和周报机制,及时记录和反馈海外员工及其家属的困难和需求。
增强必胜之心,坚定海外员工战胜困难的信心。一方面,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海外员工增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控知识,科学认识疫情,减少过度恐慌。组织海外员工集中观看李兰娟院士和张文宏教授关于海外疫情防控的专题视频讲座,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权威专家与海外现场视频连线讲解疫情防控知识。同时,公司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转载疫情防控知识,督促各海外子公司编写疫情防护手册,指导员工增强个体防护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统筹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全力做好现场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工作,克服运输不畅和物资紧缺等困难,经过前期调拨和紧急协调,各海外子公司均实现了储备不少于180天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且实行动态增补的目标,确保了防疫基础保障有力,解除了海外员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强了海外员工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仁爱之心,为海外员工及其家属送去暖心关怀。一是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共享上级单位提供的资源,聘请权威心理咨询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在线搭建“心理咨询室”,为海外员工及其家属进行减压心理指导,疏导焦虑情绪,促进职工身心健康。二是开展电话慰问和实地走访工作,为真实掌握海外员工家属的困难和需求,更大程度地争取海外员工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公司党委部署各联系人对海外员工家属进行电话慰问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走访,倾听员工家属诉求,并一一进行记录。三是寄送暖心关怀,为表达对海外员工家属的感谢,阐明公司海外疫情防控举措,化解海外员工家属焦虑,公司党委向海外员工家属送上了一封慰问信,通过慰问信让员工、家庭和公司之间多了一封理解和包容。同时,公司党委持续做好暖心工程,在端午节前夕,先后两次为海外员工家属寄送了慰问品及防疫物资,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公司的关怀和重视。
增强真挚之心,悉心帮助海外员工及其家属解决后顾之忧。通过第一轮电话慰问和实地走访,公司累计收集到海外员工及其家属反馈的21条诉求信息,针对每条信息,公司党委高度重视,秉承真挚之心,认真对待,悉心梳理,逐条分析研究,建立督办追踪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当前已解决诸如员工伙食改善、紧急药品寄送、证件办理、子女上学、家属用水等问题,并及时向海外员工及其家属反馈进展。如,刚果(金)科米卡公司一位员工的家属在调研中向公司党委反应,该员工居住在农村地区的父母年迈且患有心血管疾病和风湿病,出行不便,日常打水困难。为此,公司党委立即安排具体联系人详细了解情况,研究解决办法,及时通过邮政快递实现送水到员工父母家中,让远在非洲的孩子放心。缅甸铜业公司一位员工在调研中表示,受疫情影响,对家中孩子就业问题较为担心,为此,公司党委安排及时核实该员工孩子的具体情况后,根据其学历等情况积极协调资源,为其争取面试机会,目前该员工孩子已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后续,公司党委已将关怀海外员工及其家属纳入常态化工作,持续做好诉求受理,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协调解决。同时,为丰富海外员工的精神生活,公司党委指导工会先后精心策划了“六一”亲子绘画,“健身迎战疫情”,“职工书画摄影”等文体活动,鼓励海外员工及其家属积极参与,疏解工作压力。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万宝矿产党委将持续贯彻上级单位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各项工作要求,切实增责任之心、必胜之心、仁爱之心、真挚之心,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强化服务职工群众的宗旨意识,让每一名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员工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祖国,来自党组织的温暖守望。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