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和提升企业内部管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升企业运营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与市场接轨,主动适应市场、适应生存条件的举措。倡树问题文化,运用管理诊断的方式,征求各管理层的意见和建议,督办落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隐蔽问题及今后的的发展制约瓶颈,才能规避经济运行风险,才能应对经济下行的危机,才能实现企业高效率、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龙发热电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不见问题是坏事,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的问题文化,创新推行管理诊断报告制度,深化落实“123”机制(“1”:明确专人负责;“2”:突出部门负责人和问题提报质量;“3”:优化问题处理闭环流程、推行提报人星级管理、纳入二元链接绩效考核),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号脉”、“开处方”,查找改进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力促进了管理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困难形势下保证了企业稳健运营。
1. 运行体系逐步完善。管理诊断报告是集中层管理人员的才智,群策群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纠偏,保证企业沿着健康轨道前行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制度的常态化有效运行,建立“123”制度运行落实体系:
明确了部门专人负责。管理诊断报告制度运行,涉及到部门提报、领导批示、分管落实催办督办、整理汇总、问题处结等方方页面,繁琐复杂,能否使制度落实不流行形式、取得实效,关键在如何运作。公司领导将此项工作交由综合办负责后,系统分析了以往运行中存在问题,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考核”的原则,明确了专人负责管理诊断报告制度落实。
突出了部门负责人和问题提报质量。要求每一名部门负责人,每月月底前都要按时提报至少一条以上问题;所提报问题主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企业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谐稳定、涉及民生等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本单位分管范围业务的矛盾和问题,实事求是,言简意赅,有问题,有措施,有解决方案。比如:《关于实施主控室整体搬迁和集中统一管理的建议》,原因分析详实到位,解决方法切实可行,消除了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建议规范项目建设中“甲供材”材料采购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议如何降低入炉煤颗粒度从而降本增效》等高质量的诊断报告内容实事求是,言简意赅,有问题,有措施,有解决方案,真正地诊断了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发挥了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潜能,提升了公司整体管控水平。
创新了三个方面:优化问题处理闭环流程、推行诊断报告书星级管理、纳入二元链接绩效考核。一是与企业办公自动化“OA系统”有机融合,信息流转实时提醒发送到手机APP,实现报告处理流程网络化;将主要领导批示、分管领导批复、责任部门落实进度等流程化、系统化;问题处理结果反馈到报告提交人再征求报告提交人的意见,实现问题处理闭环流程;总经理、分管领导及报告提交者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时监控诊断报告的动态落实进度,使问题处置流程更加透明、快捷、高效;二是将星级引入管理诊断报告中,按照问题提报质量及主要领导评价,对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诊断报告标注星号,利用网络等形式月度公开管理诊断报告统计表。年终对提报人按照所得星数、提报数量6:4比例,进行加权统计得出综合分数并排序,这是三年来第一次将不好量化的问题进行了量化考核;三是与公司“双维度二元链接”考核紧密挂钩。按照管理诊断报告处理流程,审计考核部登记每一份管理诊断报告书落实情况,为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兑现提供了依据。
2、问题处置机制有效形成。每月月底前,综合办对管理诊断报告书整理归类、提交领导、催办汇总、通报公示,实现全程闭合管理,基本上使每一项提报的问题都有落实、有回音,有反馈、有结果。总经理对每一份管理诊断报告书逐一批示,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部门逐一落实,总经理、分管领导和报告提交者全程监控落实进度,形成了“提报、批示、督办、落实、反馈”问题处置的良性机制。
3、实施效果逐渐显现。管理诊断报告量升质提,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2019年度共提交管理诊断报告书44份,反映问题近100余条,其中28份管理诊断报告得到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可以说,一年来所提报的诊断报告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充分体现了“领导有要求,部门抓落实”的较强执行力和对企业负责的较高境界。一年来,通过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号脉”、“开处方”,查找改进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效果逐步显现,在企业“保生存、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关于改进管理人员工作作风、调整高低热值煤掺烧比例、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供热区域争取和调整、加强人才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尊严”文化建设、有效利用闲置房屋、正确处理企地关系等系列涉及企业稳定持续高效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公司在困难形势下,稳控局势,逆势作为,公司整体保持了精神不垮、人心不散、凝聚力不减、和谐稳定、企稳向上的发展局面。(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青岛龙发热电有限公司 朱晓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