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2018年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创新党建品牌建设,开展了《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品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认清党建品牌建设“实”与“活”,找准党建品牌建设的内在特性
基层党建引领效果不足,机制创新活力不足。基层党建工作引领业务发展的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党建工作带动业务工作的发展深度,基层党建工作引领业务工作还尚有空间。基层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广度还不够。基层党建工作引领业务工作发展,在某种程度还处于相对较窄的范围,没有形成党建工作引领业务工作的发展广度。基层党建工作引领业务的活力不足。基层党建工作引领业务工作陷入“有想法、无办法”的现实困境,缺少必要的科学工作方法与工作机制,基层党务工作者自主性、能动性发和创造性发挥不足。
对标工作扎实推进,亮点突出特色明显。全面巩固“基础建设年”工作成果。健全完善公司全面从严治党组织领导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监督保证体系等体系建设;抓实抓好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建设,坚持“四同步、四对接”;消除“无党员处室”、“无党员班组”、“无党员供电所”。全面推进“对标管理年”各项任务。健全标准体系,深入开展党建对标管理;优化完善党建考评指标体系,确保考评更加精准科学;推广应用党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推动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全面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发展与党建规划。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努力打造高质量党建工作,突出党建亮点及党建特色。
持续推进“三实”,有效做好“三性”,助力党建品牌建设走向新台阶
推进“严实”、“压实”和“做实”。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要“严实”。所谓“严实”是指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党建品牌建设要严严实实,考虑周全,为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提供行动指南,打造“党建总品牌”。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要“压实”。所谓“压实”是指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要压实党建工作,突出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的“党建子品牌”。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的基层单位要“做实”。所谓“做实”是指基层单位要把党建与党建品牌建设“做扎实,接地气”,形成多层次的基层“党建特色品牌”。
有效做好“弹性”、“柔性”和“活性”。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要有“弹性”。所谓“弹性”,是指在进行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党建统领性、精神传承性、方案引导性、制度空间性。党建统领性是指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把握政治站位;精神传承性是指党建工作传承和融入红色基因;方案引导性是指党建品牌建设方案能够引导各级单位党建品牌创新的行动;制度空间性是指党建品牌建设保持制度的空间性,激活党建品牌创新活力。
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要有“柔性”。所谓“柔性”,是指在进行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坚持组织保障性、精神融入性、资源协调性、考评灵活性。组织保障性是指强化党组织和公司行政对党建品牌的保障功能;精神融入性是指将红色基因融入党建品牌建设;资源协调性是指统筹协调资源推进基层党建品牌建设;考评灵活性是指灵活考评基层党务工作者党建品牌建设工作。
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的基层单位要有“活性”。所谓“活性”,是指在进行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党建引领性、因地制宜性、主体自主性、品牌特色性。党建引领性是指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党建创新的功能;因地制宜性是指基层单位要结合区域文化开展党建创新;主体自主性是指发挥基层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品牌特色性是指创新党建多层次的特色品牌,丰富党建品牌体系建设。
理顺“实”与“活”辩证关系,凸显党建品牌建设更高成效、更优品质
“实”与“活”是一对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是“活”的前提基础,也是“活”的根本载体。没有“实”的存在,何谈“活”的美妙。如果没有党建工作与党建品牌建设的“实”,即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严实”,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的“压实”和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基层单位的“做实”,就不会有党建工作与党建品牌建设的“活”。
“活”能够更好地做好“实”,也能够为“实”助推动力,使党建工作与党建品牌走向更美好地发展蓝图。如果没有“活”,即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弹性”,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的“柔性”和国网市(区县)供电公司基层单位的“活性”,党建之“实”可能略显僵化,缺乏应有的生机。理顺“实”与“活”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党建工作与党建品牌建设的未来发展,更关系着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作者:张伟 系中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校西安分校(中共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党校)副校长、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主任】
转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