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已是制笔大国,但大量圆珠笔笔头的“球珠”却依赖进口,这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尴尬。“笔尖钢”甚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切。太钢是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笔尖钢”的尴尬,让他们深感责任重大。
(图片来源:互联网)
2017年初,经过无数次艰辛的攻关之后,太钢“笔尖钢”面世,引起国内外一片震惊。
“笔尖钢”的研制成功,表面上看是企业面对市场需求的本能反应,其实背后的支撑是创新。
多年来,创新已经成为太钢重要的企业文化,也是其竞争力的源泉。
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创新的着力点。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应该有针对性地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需求。客户的不满意、不如意实际上是企业创新的方向。正因此,太钢不断完善产、销、研、用协同运营机制,促进生产、营销、研发和用户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由营销经理和技术经理组成的“双经理制”团队优势,推动服务用户、抢占市场的能力持续提升。同时,不断强化“先期介入”营销模式,深度参与到下游用户设计、研发、使用的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瞄准未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攻克难题,是企业创新的路径和方式。太钢有10多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攻关团队,随时跟踪国内外重大项目,有16个科研实验室和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承接国家和省级诸多重大科研项目,用心用力解决好国家在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装备方面的重大难题,不断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集聚,创新才能水到渠成。多年来,太钢一直倡导“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命题承包制,科技人员自由组阁、自主选题、按贡献参与分配,上不封顶,实行即时激励,项目攻关成功一个,奖励一个;推动“蓝领创新”工程,形成全员创新、迎接挑战的氛围;完善分配机制,让贡献与收入相称。而除了调动创新人才、一线工人的积极性,太钢还在各层级领导中弘扬企业家精神,力争使他们成为创新要素的整合者,创新活动的组织、推动者。
科技创新既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也是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在每一个行业都应该有一批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并且,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材料上、产品上的“硬件”创新,还应该包括企业管理上、经营理念上、用人机制上的“软件”创新。
创新可以更应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创新不息,企业成长、发展不止。
转自: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