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石化积极贯彻集团公司党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着力打造富有金陵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就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布了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并完善与“建设世界领先炼化企业”相匹配的价值理念体系,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愿景有机结合,企业理念与员工观念高度和谐,员工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同步改善,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成为公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员工高度认同、社会广泛认可,成为推动公司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八大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贯彻《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2016年修订版)》。2016年11月,集团公司党组颁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2016年修订版)》,提出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体系,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对学习宣贯工作作出进一步的安排部署,持续宣传推广集团公司新版《纲要》明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全员培训,增进广大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广泛宣传公司履行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二是立足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不断推进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丰富和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了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包括企业愿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要以“实践”为重点,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围绕安全、质量、法治、环保、廉洁等重点工作,总结提炼文化新理念,赋予新内涵。使“安全高于一切,生命最为宝贵”的安全文化理念,“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质量文化理念,“依法、合规、公平、诚信”的法治文化理念,以及“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环保文化理念、“诚信、崇廉、律己、敬业”的廉洁文化理念等专项文化理念,成为公司价值理念体系的生动体现和有机组成,并融入经营管理,指导各项实际工作。
三是立足提高全员认知度、参与性和创新力,不断拓展文化载体与阵地。选准用好文化载体,建立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传播与学习渠道,广泛传播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优势,利用多种途径开展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展示企业发展的魅力。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
四是立足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持续推进行为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四德”建设,严格遵守中国石化《员工守则》,落实《中国石化机关员工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职工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将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干部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推进以“先进、引领、影响”为要素的典型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开展文化仪式活动,突出文化的导向性和感染力;倡导组织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员工凝聚力;坚持开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增强员工的职业光荣感,促进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
五是立足提升干部员工遵法规、守制度、严执行的意识,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修订完善各专业领域业务流程、职责、制度,建立体现文化导向、覆盖全面、流程清晰的制度体系,牢固树立“有岗必有责、上岗必担责、履职必留痕”的理念,完善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事事有人管、岗位有标准、奖惩有规定,切实增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推进从严管理常态化,形成按制度执行、依规矩办事、照流程操作的良好局面。
六是立足于提升企业好形象、增强企业美誉度,加强公司品牌文化建设。贯彻落实《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视觉识别手册》,规范使用集团公司形象标识,逐步杜绝使用不规范、不标准现象,切实维护集团公司品牌形象。坚持开展“开门、开放办企业”活动,建立企业与用户、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媒体等的沟通机制,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创作、编写类型多样、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广泛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和品牌形象。
七是立足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突出“严、细、实”导向,丰富基层文化内涵,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激发基层创造活力。推动基层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八是立足推进幸福石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加强EAP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员工帮助计划(EAP),坚持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持续推进“职工之家”、“职工书屋”、“书香企业”和“幸福企业”创建工作。服务员工成长成才,畅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成长通道,营造积极向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促进员工成长成才。
该公司要求各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机制保障,加强学习培训,注重典型引导。明确党委宣传处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综合协调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制定总体工作规划和编制具体实施计划,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窦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