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仅要把企业发展好,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丢掉传统文化。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大,必须有强大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企业在为国民经济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在文化传承、社会责任方面作出贡献。”正是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这种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坚持,把红豆的企业文化建设上升到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灵魂。红豆集团从草创的1957年至今,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红豆集团高度重视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17年的节日复兴——红豆七夕节
如今的七夕节热闹非凡,是情侣们互诉情思和表白的重要节日,而谁曾想16年前的七夕却是落寞的。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在上世纪后期被人们淡忘。1996年,就在红豆的相思之花开遍全国的同时,红豆集团创始人周耀庭却忧虑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西方情人节那天,玫瑰卖到了几十元、上百元一支,而一些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被年轻人淡忘,包括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的七夕节。“让古老的七夕节回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让牛郎织女相亲相爱的故事传承下去。”一粒复兴七夕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悄然种在了周耀庭的心里。
从2001年到2017年,17年的时间,不是一个完结,而是一种延续和传承。今年正值红豆集团60周年之际,红豆集团将结合企业60周年的主题打造第十七届“红豆七夕节”系列活动。
著名诗人余光中盛赞红豆集团倾力打造中国情人节是在“用红豆抵抗玫瑰”。2006年,“七夕”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2008年12月,由人民网主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评选活动中,“七夕红豆相思节”在全国各地122个节庆活动中脱颖而出,荣登“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节庆”;2010年被中宣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定为“我们的节日”。节日本身的吸引力加上红豆集团的执着,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
周耀庭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了17年,不仅换来了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回归,更将七夕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糅合进了红豆的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当中。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红豆集团用实际行动成功复兴了七夕佳节,振兴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弘扬——关爱百岁老人
关爱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红豆是有形的情,情是无形的红豆。”红豆的情是亲情、乡情、爱情,也体现在尊老敬老、弘扬传统文化等社会责任上。2015年周海江和父亲周耀庭先后个人捐款2000万元,建立了以“汇聚爱心,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推动和谐社会构建”为宗旨的“无锡耀庭慈善基金会”。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而“百岁老人家庭”无不凝聚着向善的力量,充满着道德的张力。“无锡耀庭慈善基金会”自成立起连续三年关爱百岁老人,用安老助孤的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孝道家风。三年来,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周耀庭和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已先后向27位百岁老人每人发放了10万元关爱金。这不仅彰显一个企业的社会公民责任,也体现了一个企业传承传统文化的不变情怀。
红豆集团长期坚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除了外部的“无锡耀庭慈善基金会”,还有内部“扶贫济困、关爱职工”的“红豆慈善基金会”,以及周海江个人出资设立的首个党内关爱私募基金会——无锡红豆关爱老党员基金会,还有积极参加赈灾、教育、光彩事业等多个领域的公益活动,红豆集团对外捐款捐物已累计超3亿元。
优秀文化的创新借鉴——《红豆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为了弘扬和借鉴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员工素养,根据现代文明特点,结合企业文化实际,红豆集团组织力量编写了《红豆弟子规》,并广泛征求企业员工和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2013年,红豆集团正式向员工推出了我国民营企业首部企业版的《弟子规》——《红豆弟子规》。这是红豆集团创新员工教育方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红豆弟子规》吸收了我国古代《弟子规》的优秀精华内容,集纳了红豆集团的先进企业文化,凝聚了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通过新入职员工学习、开展《红豆弟子规》朗诵比赛等形式,红豆集团将弟子规切实融入了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中。《红豆弟子规》的推出,对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如何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豆无疑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用周海江的话说,“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一直倡导,红豆集团是一个大家庭、大学校,每个干部员工都是红豆大家庭的子弟。我们希望通过红豆弟子规的推行,让我们红豆员工的文化素质、日常品行有一个新的提升,这实际上也是在探索新形势下员工思想教育、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