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炼化:“一人一策”精准进阶 激活人才成长内生动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3-24





  3月2日,石家庄炼化炼油中心控制室里,炼油运行五部渣油加氢装置员工张璐婷正熟练地在电脑前操作。这一天,是她作为内操独立顶岗的首秀。作为2022年入职的员工,张璐婷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便实现了从见习外操、外操到内操的逐级跨越。在张璐婷看来,自己能够快速成长,主要得益于企业推行的赛马区分机制,以及为她量身定制的“一人一策”全方位培训体系。


  2024年以来,石家庄炼化面临着人才队伍新老接替的高峰期与关键期。为破解队伍接续难题,石家庄炼化党委以集团公司“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年”为契机,聚焦人力赋能,全力推进全员培训。公司制定了《全员培训责任清单》,构建起“书记主抓,党政同责,其他人分工负责,员工人人有责”的全员培训管理与责任体系,通过设置能力薪酬、强化赛马区分、开展“一人一策”精准培训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激发员工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如今,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岗位适应性不断增强,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与安稳长满优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薪酬激励,点燃员工成长热情


  石家庄炼化在技能星级评定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推行“4级3档”操作技能认证体系。该体系依据员工掌握岗位的数量,将操作工划分为“岗位、装置、系统、全流程”4个层级。同时,按照对岗位技能掌握的精深程度,将每个岗位技能细分为高、中、低3个档位,从而围绕83个技能操作岗位,构建起了全覆盖的进阶评价体系。


  每年,员工可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申请,参加知识、技能、绩效、经历经验等全方位的考核认证,通过后即可对应获得相应的津贴。该认证每年会进行复核或晋级认定。这一举措不仅将员工技能显性化纳入薪酬分配体系,更为操作员工拓宽了技能提升与成长的通道,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主动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赛马区分,助力新员工找准定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石家庄炼化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阶梯赛马培养模式。新员工入职后,先进行“三认一转”集训,随后第一年担任见习外操,第二年有60%的机会进阶为见习内操,第三年则有60%的机会进阶为见习班长。


  为保障这一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企业设立了新入职员工专项培养费用,并构建了协议明责、双师带徒、目标牵引、赛马区分、严控过程、递进淘汰、系统赋能七大机制。每月,公司会对新员工进行制度化的ABC分档考核;年度进行转段考核,考核结果将在评优评先、培训培养、推荐任用等方面予以差别化应用,以此激发新员工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快速找准职业定位。


  “一人一策”,精准培训提升质效


  石家庄炼化大力推进“一人一策” 精准培训工作。各单位依据“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常用多学,关键反复学”的原则,确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精准培训方案与年度学习目标。


  通过个人、班组、装置三方协同的方式,石家庄炼化为每一名员工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员工可按照计划,通过业余自学、课堂交流讲授、相互帮学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学习。每月,企业会对员工的学习情况逐人逐项进行过筛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4级3档”操作工认证体系。这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逐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风及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此外,2024年石家庄炼化成功举办了首届“最强操作竞赛”。此次竞赛紧密围绕员工日常工作内容展开,有效解决了传统竞赛中“不同装置考相同题目,考用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竞赛采用队伍、选手、内容“三盲抽”的方式,将原本的“精英赛”转变为“全员赛”。


  截至目前,石家庄炼化已有两名员工荣获“石化名匠”称号。自2018年以来,公司6次参加国家级竞赛,共获得集体奖6次,个人金、银、铜牌各4枚。


  员工感言


  石家庄炼化首席技师 杜巨平:


  当前公司大力推行“一人一策”精准培训,我所在的炼油运行一部依据培训矩阵,为技能操作员工量身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差异化培训。班长以应急处置为主,内操骨干以异常分析处理为主,转岗人员及近三年新入职员工以现场流程和操作法为主,按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及考评。


  我们安排各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及技师骨干等多层级参与现场实操考评,能更好地掌握班组全员培训情况,有利于制定相应措施,持续改进,真正实现逐人逐项考核过筛过关。大家意识到“学不学”“会不会”“干不干”不一样了,学习热情高涨,整体技能操作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自然也随之提升,维护了装置的安稳运行,更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支玉铭)


  转自:中国石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