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软实力构筑发展硬支撑--兰州石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纪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25





  面对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不振、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兰州石化大力弘扬"高严细实"优良作风,引领干部员工苦干实干,文化软实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1至10月,公司生产经营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炼油、乙烯、橡胶三大类主要产品生产装置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其中,原油加工量同比增加了13.66%,乙烯产量同比增加了5%,合成橡胶产量同比增加了22%。


  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炼油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兰州石化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打造文化品牌为抓手,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和兰州石化"高严细实"优良作风。企业文化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为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厚植了强劲的文化软实力。


  创新文化体系 提升管理水平


  兰州石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扬"石油精神",深入推进"文化聚力工程",坚持把专业管理理念引入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以安全文化、环保文化、质量文化、健康文化、合规文化、创新文化、廉洁文化为主体的专项文化建设,形成了以核心理念为基础、7个专项文化为特色的"1+7"企业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为兰州石化落实创新、绿色、智能、资源化、低成本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实践路径和执行标准,成为企业在专业管理中传承文化、规范行为、提高干部员工执行力的准则。


  为切实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兰州石化采取多种举措,大力学习宣贯企业文化体系,常态化抓行为养成。为使企业文化体系更具时代特质、更匹配企业发展需要,兰州石化持续加强专项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承担开展的"专项文化建设方法研究"课题项目在2023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年度课题评比中荣获优秀成果奖。这是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课题研究的最高奖项。


  注重文化实践 增强员工价值认同


  兰州石化大力营造"文化凝心、文化育人、文化兴企"的浓厚氛围,加大企业文化宣贯力度。组织"石油魂"专题报告会,开办"道德讲堂",组织劳动模范事迹巡讲,举办以"高严细实伴我行"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宣传周,组织基层开展微案例、微故事、员工格言等文化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紧扣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连续16年开展"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为石化作贡献"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日常会议深入讲、走进基层广泛讲,不断强化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连续19年开展的兰州石化"感动石化·魅力女性"评选活动,每年从近万名女员工中评选出4至6名感动人物(集体);连续8年开展"最美故事·最美人物"推举宣传活动,深入挖掘技术革新、难题攻关、挖潜增效、作风传承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


  去年以来,兰州石化共推举宣传20余个基层最美故事;从26家二级单位选拔45名优秀宣讲员,深入检修现场、生产装置、班组岗位,累计宣讲16场次,开展各类宣传500余期,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争作贡献的激情。


  兰州石化深入挖掘企业生动故事,采写并发表了新时代兰州石化故事16篇,在行业内外各类媒体上广泛宣传,取得了积极反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动甘肃·陇人骄子"高雄厚和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管东红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为广大干部员工树立了榜样。


  打造文化品牌 提升企业形象


  兰州石化注重打造品牌文化,积极赋予企业专项文化更为稳定的特色品质,不断提升企业良好形象。


  通过深入挖掘基层文化建设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其中,3项区域(车间)文化建设案例、2项班组文化建设案例受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通报表扬,并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交流。此外,硅铝小球催化剂装置、1954年兰州炼油厂初设资料(俄文)两个工业文化遗产入选集团公司第二批工业遗产名录。


  兰州石化还连续举办了两届"兰州石化精神论坛",邀请企业内外部专家对石油精神、兰州石化企业文化深度解读,通过云参观铁人纪念馆及观看情景剧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社会公众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了解了兰州石化。


  今年6月,兰州石化承办中国石油驻兰企业职工运动会。本届赛事规模、参赛人数均创历届之最,公司以周密的组织、高效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当地政府部门和驻兰企业的充分肯定,以实际行动擦亮了"兰州石化品牌"。(记者 冯作文)


  转自:中国石油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