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整体谋划 强化精准施策 中国海油积极发挥业绩考核引领保障作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系统构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体系,持续提升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引领保障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有效发挥。2023年,中国海油国内原油产量9779万吨、国内天然气产量336.9亿方,均再创新高;在布伦特平均油价同比降低17%的情况下,实现营业收入10038亿元,利润总额2115亿元,明显好于预期,继续保持行业高位水平。


  健全制度体系、强化支撑引领,规范业绩考核“尺度”


  构建以所属单位和总部部门为基础,以年度和任期业绩考核管理细则为支柱,以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发展等专项考核指引为单元的“2+2+N”业绩考核工作体系。


  突出“风向标”。深刻认识、精准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聚焦促进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将质量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作为业绩考核的重点方向,牵引被考核单位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强化“支撑点”。优化考核框架为业务指标、管理指标、奖励加分和考核扣分。业务指标重点从质量效益、科技创新、功能保障、结构优化、风险管控五个维度中选取,发挥考核导向作用。管理指标依据有关部门和集团公司任务要求设定,强化对重点领域管理、难点问题整治以及推动管理现代化的牵引作用。


  打好“组合拳”。提出“一聚焦三明确”保障举措,支撑考核更加科学精准实施。聚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全面梳理并滚动更新关键要素指标30余项,充分体现战略导向、战略要求和战略任务;明确特殊事项、奖励加分事项、考核扣分事项“三类事项”具体指引和标准,推动考核工作更加规范公平公正。


  突出关键牵引、深化分层分类,提升业绩考核“精度”


  聚焦功能类别、业务特点、个体差异,采取WBS(工作分解结构法),差异化、精准化构建“一类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机制,有效引导和推动被考核对象更好履行职责使命。


  “一类一策”划分考核对象。根据各单位功能定位和特点,将考核对象分为生产经营单位和协同保障单位两大类别,差异化设置业绩考核系数,分类保障集团整体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业一策”突出考核重点。对不同业务类型单位,围绕功能保障、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合规风控等重点任务,提出差异化权重要求,牵引各单位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增强核心功能。对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功能保障指标权重不低于30%;对天然气发电和炼油化工单位,经济效益指标权重不低于40%;对专业技术服务单位,科技创新指标权重不低于20%;对金融服务单位,合规风控指标权重不低于40%。


  “一企一策”确定考核指标。针对不同企业主体,根据业务管理需要和短板弱项情况,通过分层级、分阶段等方式,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牵引各单位锻长板、补短板、扩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方面,对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重点考核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对相关单位重点考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项目进展,并分别从权重设置、加回、剔除、加分、晋级等方面强化考核政策支持。


  加强目标管理、细化激励约束,加大业绩考核“力度”


  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通过设置高目标、实施强兑现、强化硬约束等举措,全过程抓好重点任务考核,做到考准考实见成效。


  锚定发展“进位赶超”。实施考核目标分档管理,设置基本目标、奋斗目标和挑战目标,原则上奋斗目标分解值合计大于或等于集团整体目标值,挑战目标在奋斗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挑战性,鼓励被考核对象锐意进取、担当作为,自我加压、起跳摸高,力争取得更好业绩。


  激励约束“权责对等”。坚持权责利统一、激励约束对等,对业务主要指标设置底线值,实施强约束的同时,对储量、产量、利润总额、成本控制等主要指标完成值大幅超过挑战目标值且排名靠前的,给予加分激励,实现激励约束对应。同时,明确奖励加分的其他4种情形和考核扣分的9种情形,既激励被考核对象踔厉奋发、奋勇争先,又督促其严守底线、不逾红线,保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考用结合“名副其实”。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分别与所属单位、总部部门工资总额,领导人员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挂钩,对完成年度利润总额奋斗目标单位给予基础增幅,对超奋斗目标单位给予超额利润贡献奖励,根据所属单位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按比例核定业绩奖金,并与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联动,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人员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热情。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