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要求,聚焦科技兴储、科技强储,加快推动粮食储备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智慧粮仓”建设,有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智慧粮仓”项目实施以来,中储粮集团储备粮人均保管量比2022年提升50%,同比降低人工成本约8000万元,对中央事权粮食的全流程智慧监管力度、管理穿透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
高位统筹谋划,健全“智慧粮仓”建设工作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建设工作方案。中储粮集团党组经过对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决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粮食仓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技防技控能力。召开12次党组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专题研究论证“智慧粮仓”建设项目,制定《“智慧粮仓”项目建设总体方案》,配套5个专项工作方案,明确9大重点任务,细化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做深试点研究,形成两种建设模式。综合评估改革基础条件与代表性,甄选北京顺义和八达岭两家直属库作为试点研究单位。坚持创新引领驱动,引进国内3家信息化头部企业,建立信创适配实验室,联合开展长达6个月的重大技术集中研究攻关。经过反复对比验证,形成“新库一步到位”“老库迭代升级”两种建设模式,为改革全面推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北京顺义直属库“智慧粮仓”项目获得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一等奖。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五项推进机制。集团公司层面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智慧粮仓”建设领导小组,同步设立工作专班及总体、设备、财务、监督、安全5个专项工作组,分(子)公司及直属库均配备相应机构和人员,健全定期调度、晒单通报、现场协调、监督检查、评审验收等5项推进机制,各层级共计召开107次座谈会、调度会,累计培训6000人次,发布31期项目建设动态,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
靶向聚力攻坚,突破“智慧粮仓”建设关键技术
自主攻关,研发智能扦检设备。锚定粮食收购扦检这一核心环节,通过两次迭代升级,成功研发智能扦检一体化设备,首次实现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种常规水分、杂质、容重、不完善粒等主要指标的智能扦检。这项设备的应用颠覆了传统人为感官检验模式,不仅将粮食检验效率提高60%,也从源头杜绝了“抬级抬价”“压级压价”“以次充好”等问题。
创新算法,搭建智慧监管平台。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粮食“购、销、调、存”等主要业务环节,建立单仓档案和数据模型,开发粮食数量、粮食质量、人车行为、安全生产和购销业务监管等五大类25种预警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搭建3D立体可视化粮库和智慧监管平台,开发掌上粮仓APP,对异常情况进行三级穿透式风险预警,整库巡检由1天1次的“人找问题”,质变到全天24小时实时智能巡检的“问题找人”,助力解决“擅自动用”“库存短量”“发热发霉”等问题。
改造升级,建成智能出入库系统。以智能“一卡通”为纽带,全面改造升级粮食出入库系统,实现入门登记、自主扦检、自主检斤、自动结算等全流程智慧化管理,粮食收储效率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已准确运行5万余条数据,农民可当天售粮、当天结算,节约用车成本约500元/车。通过提炼8项预警指标、设计6类预警判断规则,智能系统实现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有效防范“人情粮”“转圈粮”“打白条”等问题。
强化推广应用,推动“智慧粮仓”引领行业转型
中试验证,扎实推进100家直属库试运行。在深入总结两家直属库试点成效与问题的基础上,选择100家规模较大、管理基础较好的直属库开展“智慧粮仓”中试项目,推广应用智能扦检、智慧监管、智能系统等3大创新成果。中试项目单位全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结合本企业实际推广试点研究成果,在建设中应用、在应用中验证、在验证中完善,为成果全面转化奠定了基础。
全面推广,实现400多家直属库全覆盖。深入50余家中试项目单位开展“智慧粮仓”项目解剖式调研,重点解决了系统兼容、技术融合、联合创新、资金保障等问题,明确5项建设主辅材标准和11项工艺标准。在集团范围组织召开“智慧粮仓”全面推广动员部署会,建立集团党组成员包片跟踪督促,分(子)公司党委成员牵头协调等落实机制,将创新成果迅速推广到其它300家直属库和540余家分库,基本实现在库储备粮100%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库外储粮监管平台,有效联通5000余家租仓和委托库点数据,进而实现各类中央事权粮食的在线监管。
固化标准,带动粮食仓储行业技术进步。在原有智能化粮库企业标准基础上,制订、修订33项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推动4项标准升级为团体标准,为粮食仓储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指引。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