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资委工作要求,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效率为主线,扎实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持续强化经济价值、战略价值、社会价值“三位一体”的价值创造能力,连续三年获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竞争力的发展,世界一流大粮商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锻造质效并进的经济价值
坚持把价值创造融入抓经营、强管理、优结构的工作实践,企业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一是深化提质增效。紧紧围绕“一增一稳四提升”目标,健全“专项预算、纳入考核、月度报告、跟踪督导”的长效机制,有力应对农产品价格下行、食品消费不达预期、地产持续承压、资本市场波动等挑战,2023年实现利润总额超200亿元,利润总额连续4年站上200亿元台阶。二是强化资本运作。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推进农粮业务重组、福临门公司引战,融资规模超过210亿元,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联合中储粮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整合储备优势和市场化运作优势,推动业务协同发展,实现仓储业务、油脂加工业务分别统一管理运营。推动中粮科工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实现国内农粮与冷链行业转制院所上市公司“零”的突破,成为“国内粮油装备第一股”。三是增强管理效能。建立“3+4+N”管控机制,科学用好党组会、董事会会议、总裁办公会3个研究决策机制,定期召开周度大宗商品行情分析会、月度重点问题专题会议、季度经营工作会议、半年运营分析会4个运营分析会,严格落实大宗商品交易、风险处置、品牌工作、科技创新、招标与采购、信息化、物流运费等N个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强化对事关生产经营全局重点工作的集中领导,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整体作战、协同联动。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提升农粮产业的战略价值
聚焦维护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把价值创造融入做强主责主业全过程。一是国内行业地位持续巩固。紧紧扭住投入、布局、产能三要素发力,不断强化在国内重要粮食产区和消费市场、关键物流节点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完备水平,粮食贸易、油脂加工、稻谷加工、玉米加工、食糖加工业务的龙头地位持续巩固,小麦加工、生猪养殖业务快速追赶竞争对手。目前国内农粮业务加工产能超过6000万吨、经营量突破1亿吨,成为稳定粮食供应链的“压舱石”。二是海外资产布局持续完善。成功竞标巴西桑托斯粮油码头特许经营权,建成后中转能力将由350万吨提高至1400万吨。打通巴西、南非玉米输华通道,提升进口来源多元化水平,目前已建立起连接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通道,成为阿根廷第一大粮油出口商,巴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主要出口商,海外农粮经营总量超过1亿吨。三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聚焦农粮食品领域国家重大需求,明确以生物技术、高端农粮加工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战新产业布局。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注射级蔗糖产品打破美欧垄断,自主研发的“MMR型磨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以上,改变了国内市场长期由外资品牌主导的局面。建成首个低温储粮新技术示范仓,引领现代粮仓向节能、节粮、环保和智能化方向加快升级。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共建共享的社会价值
坚持把价值创造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自觉肩负起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责任。一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创新研发节粮减损技术和绿色仓储技术,建立覆盖源头审核、过程监督、末端治理全过程的环保管理体系,推行减量化、可循环、无害化绿色包装,目前拥有3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零碳工厂,蒙牛乳业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模式入选国资委“央企ESG·先锋100指数”,位列食品饮料行业第一。二是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为基础积极推进“五大振兴”,“一县一策”科学设计帮扶策略,打造延寿县辣椒种植、甘孜县中药藏药羌活种植等一批特色产业帮扶项目,2023年投入帮扶资金8835万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38亿元,连续五年荣获中央单位帮扶工作成效考评“好”的最高等次。三是建强品牌矩阵。深入实施品牌引领工程,持续加强品牌运维、管理,福临门、长城、酒鬼酒、家佳康、蒙牛、中茶等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米面油肉乳酒饮茶等关键品类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在中央企业品牌建设指数TOP30名单中排名第二,位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23位,“中粮”母品牌价值较2022年提升10.2%。
下一步,中粮集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落实国务院国资委要求,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深化改革,以价值创造行为抓手,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粮商,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