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攀登 向“新”前行--锦州石化着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探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2-18





  12月10日,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核心设备--焦炭塔的第二个框架模块按计划顺利吊装就位。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建设项目是锦州石化落实中国石油碳材料产业布局要求,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挺进的关键项目。


  长期以来,锦州石化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开发新一代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今年前11个月,锦州石化累计生产新材料14.8万吨,同比增加3.3万吨,增幅达28.7%。


  锚定未来 碳材料基地迈向世界级


  石油针状焦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石油基碳材料,广泛用于冶金、储能和工业领域。为推动石油焦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碳材料产业,锦州石化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新材料提速工程,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中国石油充足的原料资源,打造世界级针状焦生产基地。


  作为最早实现石油针状焦长周期连续生产的国内企业,锦州石化三十年磨一剑,深耕技术,开发新品,改进质量,建成并投产了年15万吨高品质针状焦生产线;产品关键性能比肩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领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随着市场需求多元化,下游企业对针状焦产品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客户提出的哈氏抗磨指数检测和粘结指数测定方法,公司领导牵头,成立攻关小组,组织技术骨干编制《针状焦原料性质及产品质量分析细则》,梳理完善从原料到产品的分析链,详细制定分析检验方案,有效跟踪和监控产品质量,为生产装置工艺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撑。攻关小组每日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通过优化原料配方、操作条件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产品指标,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了“低库存”“全销售”目标。


  聚焦高端 特色产品切入新赛道


  在“双碳”目标下,汽车轮胎向高性能、绿色化发展。长链支化稀土顺丁橡胶以其抗湿滑性好、耐磨性强等优点,成为高性能轮胎的首选材料。


  锦州石化顺应国内对稀土顺丁橡胶改性研究的趋势,持续开展新型稀土催化剂及稀土顺丁橡胶研发工作,攻克了降低胶液黏度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胶液流动性差、生产能耗高、加工困难等一系列难题。


  长链支化稀土顺丁橡胶成套技术,是中国石油重点发展的化工新材料技术,也是锦州石化推动产品迭代升级的重要支点。面对稀土顺丁橡胶与现有生产设备不匹配的难题,锦州石化相关专业人员充分调查研究、分析验证,利用检修契机调整升级生产设备,为稀土顺丁橡胶工业化试生产扫清了障碍。10月下旬,锦州石化首次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稀土催化剂,打通了稀土顺丁橡胶柔性生产工艺全流程,成功产出长链支化高门尼稀土顺丁橡胶BR9112产品。


  异丙醇是锦州石化的传统特色产品。近年来,国内工业级异丙醇市场竞争加剧,电子级异丙醇的需求量随着半导体和光伏行业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推动异丙醇产品从工业级向电子级升级,成为锦州石化的不二选择。


  锦州石化充分发挥工业级异丙醇生产工艺无毒环保的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优化调整,打破技术壁垒,成功实现G1级电子级异丙醇1000吨级量产,并进军国际市场。


  创新驱动 专有技术形成新优势


  如果说转型升级是企业向“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创新则是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


  锦州石化深学细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以“建立项目全周期机制,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持续提升科研质量和效率,推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锦州石化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落实“揭榜挂帅制”和“赛马制”,推动21项科研课题按节点高效推进。截至目前,锦州石化19个课题形成可交付成果,申报发明专利4件,授权发明专利1件,新建3个分析试验方法和1个企业产品标准。


  锦州石化坚持科技立企,持续打造技术新高地,完成低粘结指数负极焦新产品开发、针状焦二代改质技术设计、新型稀土催化剂体系建设等工作,为企业加快“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实现向“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锦州石化立足自身优势,围绕特色产品,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打造特色产品和专有技术新优势。持续在催化剂开发和聚合工艺技术研究方面发力,成功开发出不同分子结构的液体聚丁二烯橡胶系列化产品,性能指标与进口同类产品相近,多项技术成果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号角催征,奋楫向“新”。锦州石化矢志延伸特色产品价值链,巩固拓展特色产品技术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做精做深、做强做大,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记者 李兴仁)


  转自:中国石油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