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记者从两年一度的东方物探公司海外采集技术交流会上获悉,东方物探公司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技术服务公司的征程中,持续创新发展采集技术,大力推进高新采集技术在海外项目实现规模应用,有效支撑公司海外采集业务高质量发展。公司营业收入能够连续8年稳居行业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地球物理技术服务公司,采集技术进步功不可没。
潜心打造采集利器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东方物探公司海外业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实践表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必须打造世界一流的物探技术,始终把大力发展采集技术作为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坚持创新驱动,大力研发与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起到“压舱石”作用,有效保障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东方物探公司持续开展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研究,从滑动扫描到同步滑动扫描再到6万道有线或节点高效混采,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标杆工程,创造了日效5.5万炮的行业纪录,大幅提升了勘探效率和资料品质。目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已成为高端市场超大项目地震高效勘探利器,为公司陆上地震规模20年间保持国际行业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力推广应用复杂区“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在哈萨克斯坦、乍得、尼日尔等项目成功应用“两宽一高”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显著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和勘探精度。
集中力量攻克OBN采集、处理和配套装备关键技术,有效支撑海洋高效勘探,浅水OBN勘探作业能力和市场份额连续4年保持行业第一。
充分发挥物探技术一体化优势,物探软件、处理解释和非地震、uDAS、物探装备等技术有效支撑保障了海外采集业务。GeoEast超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软件、KLSeisⅡ软件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GeoEast平台上形成OBN全流程处理和质控技术能力,助力东方物探向油公司成功展示了自身的综合技术实力。
东方物探公司海外业务在高效采集技术的支撑下,找油找气主力军作用凸显,集团公司重大油气成果参与率始终保持在100%,为巩固集团公司“三个1亿吨”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广应用采集技术 提升项目创效能力
东方物探公司在快速发展海外业务过程中,紧密结合油公司勘探开发技术需求,依托重点陆海勘探项目,大力推广应用采集技术,全面推进勘探生产提速提效,为实现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采集技术支撑。
大力实施智能化地震队系统,利用智能化地震队系统的智能放样、VPM、超高效井震激发、井炮TD规则等技术实现地震队高效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去年5月,科威特科穆项目率先使用智能化地震队系统的全新HSE模块,项目所有车辆接入生产指挥中心,隐患处理更加迅捷,有效保障了安全生产。
大力发展节点高效采集技术,为高效勘探注入强大动能。2021年以来,阿曼陆上物探采集进入UHP+节点时代。截至目前,阿曼项目部8622队已成功运作5个节点高效采集项目。ADNOC-TZ项目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过渡带一体化采集项目,采用全节点采集模式,实现了“激发+接收”无缝衔接,GPR节点的应用推进生产提速15%。
据采集技术中心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公司持续加大一系列采集技术在海外项目的应用力度,为推进高效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逆水行舟更应激流勇进,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毋庸置疑,东方物探采集技术目前正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东方物探公司始终保持清醒,意识到优势之下仍有诸多短板、不足,距离世界一流尚有很大差距。
10月下旬,140多名专家、技术骨干共同研讨交流海外采集技术研发与应用并达成共识:想要率先打造世界一流,就要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的物探技术,拥有一批自主品牌,拥有竞争优势明显的引领性技术。只有这样,东方物探公司才能成为全球物探技术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东方物探公司审时度势,对今后一个时期打造世界一流物探技术提出了主要思路:准确把握物探技术发展趋势,按照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的目标要求,始终坚持科技先行、技术立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挑重担、敢打头阵;树立全球视野,组织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公司整体技术优势;持续完善核心技术,围绕高精度、低成本、智能化,持续完善超大道数可控震源高效混采、“两宽一高”、OBN、大道数节点采集、智能化地震队等核心技术;注重研发前沿技术和装备,全力推动eSeis节点尽早实现商业化,开拓高质量发展新领域;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人才梯队,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据悉,采集技术中心作为东方物探采集技术运营单位,始终把海外项目技术支持作为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方式保证海外项目的技术需求。今年年初以来,公司已经完成海外采集项目44个,有20个陆海采集项目正在施工或刚启动,勘探生产总体呈现平稳高效态势。(本报记者 谭晔 特约记者 孙勇 通讯员 李炳坤)
转自:中国石油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