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集团:三“创新”三“聚焦”三“优化”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24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集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勇当国家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的先行者。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中国中车集团坚持三个“创新”、抓好三个“聚焦”、推进三个“优化”,不断优化科研体系,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获得国家专利奖金奖5项、银奖7项,发布国际标准21项,为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三个“创新” 不断完善科研机制


  创新项目立项模式。聚焦战略引领、突出市场导向,将自下而上申报,转变为上下结合的科研立项新机制。近三年,中国中车集团部署前瞻基础共性技术项目82项、全局性项目51项、设立重大新产品研发项目323项。


  创新“揭榜挂帅”模式。近年,在轨道交通、数字化/智能化、碳达峰/碳中和、再制造等技术领域的17个研发方向、26个项目、117个课题全部通过“揭榜挂帅”确定牵头单位,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和潜能,其中一大批项目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创新协同研发机制。中车科学家牵头、多家子企业各有侧重、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研发创新,在高速列车、磁浮交通系统、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组建了8个协同创新团队,构建形成基于共同目标和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机制,在避免重复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最大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抓好三个“聚焦” 打造科研管理示范


  聚焦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制定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科技创新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科研管理顶层规划和制度,重构“两纵两横一贯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同一个中车”理念更加认同、自主创新特征更加显著、与研发创新规律更为契合的项目管理、协同研发、团队建设、人才激励、知识产权、标准化等制度体系,科技创新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明显提升。


  聚焦重大项目过程管控。成立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实现指令快速响应,切实提高项目执行效率。推行立体矩阵式管理模式,以项目任务书节点计划为抓手,强化资源协同和过程管控,实现重点专项科学化、制度化和精准化管理。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有效提升项目过程管控质量。


  聚焦重大成果产出。通过各类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目前中国中车集团正在推进的74个研发项目、365个课题均按计划有力推进,其中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货运动车组、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京张、京雄、京沪智能动车组,高原双源动车组,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以及大功率机车、重载铁路货车、货运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等研发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


  推进三个“优化” 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科技人才队伍。中国中车集团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载体,结合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健全“团队+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评价机制,建设了一支由两名工程院院士领衔、20名中车科学家为核心、3万余名科技骨干为主体的科研人才队伍。在推进科技研发重要项目、重点工作的同时,培养出多名中车总部和各主机企业的技术高管,及一大批水平高、经验足的项目负责人,其中16位项目/课题负责人成为行业领军人才。


  优化科研文化氛围。制定实施《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营造诚实守信、严谨务实、崇尚创新、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制定实施《科技创新容错管理机制实施办法》,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导向,将创新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与玩忽职守区分开来,在依法合规守纪的前提下为科技创新“松绑解压”。


  优化创新激励机制。用足用好工资总额单列、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工具,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子企业实施工资单列,对一次性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英才兑现奖励,充分激发员工想干事、干成事的热情。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