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企业家代表谈弘扬企业家精神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21





努力把创新精神和责任精神落到实处


——四位企业家代表谈弘扬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市场活力来自于企业,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尤其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精神品质?应该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带领企业实现更大发展?日前,中化集团兼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育先、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来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就弘扬企业家精神进行交流。


  宁高宁:秉持企业家精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从企业多年经营来看,企业家首先需要具有前瞻性,能敏锐观察到社会经济变化。要有创新性,也要有勇气、有担当、有冒险精神,能坚持、有团队、能组织资源、有目标。”宁高宁认为,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鼓励创新,在大公司里进行创业,在成熟企业里开展创新,这种精神是最重要的。


  宁高宁说,当前全球化遇到的阻碍越来越大,以互联网和生物科技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广泛应用,再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正是考验企业家精神的时候,要有创新、担当、勇气和坚持,还要有国际视野。


  “企业家应该秉持企业家精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随着市场不断变化,不管是做好企业战略规划,还是做好国际化准备,包括国内研发、创新,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家带来更多机会。”他说,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在产业链做好关键环节的自主和研发,特别是对技术的把握,可能是未来大的发展趋势。


  刘永好: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坚守和担当


  新希望集团始创于1982年,目前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分公司超过600家,年销售收入超160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以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为主导,布局银行、证券、金融科技和基金等多种金融业态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在刘永好看来,企业家是带领一批人创造价值,通过所处的行业,以及组织力、领导力、战略力、执行力,最终生产出市场欢迎的产品的群体。“企业家更大意义在于,能否率领一帮人对社会作出贡献。”他说,不同的时代对企业家的定义有所不同。在今天,怎样带领大家树立信心,该投资的投资,该就业的多解决就业,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坚守和担当。


  他还说,企业家要有领导能力,脚踏实地、埋头拉车,也必须抬头看路、仰头看天,看国际风云的变幻,看大的政策,看行业变化,这样企业发展可能会相对好一些。


  刘永好表示,未来要围绕现代养猪业、冷链物流、育种等进行投资,保证食品安全,努力让老百姓享受到价格适当、质量更好的猪肉。


  周育先: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责任精神落到实处


  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在全球运作的国际化公司,在水泥和玻璃工程建设方面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5%。


  周育先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他也表示,作为央企,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国家责任,要为国家“卡脖子”的技术、环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能真正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责任精神落到实处。”周育先说,中国建材集团正积极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加快推进管企业向管资本、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三大转变”,积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


  他说,作为企业家,应该为创新打造一个良好环境,积极倡导有利于改革的激励机制。


  阎志:主动担当作为,在企业发展中履行社会责任


  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产业集团,主营业务涉及商贸物流、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等领域。


  “作为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我们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我理解这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阎志说,一个企业还应该有向善的基因和向上的精神。具体来说,我们提供的物业和产品、交易服务、金融服务一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不断在企业发展中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才会使一个企业走得更远。企业不同时期会面临不同的困难,企业家要保持向上、积极的状态,带领团队不断解决困难。


  正是因为一直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基因,把商业向善作为企业文化,阎志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公司迅速启动抗疫援助,组织专机从多个国家筹措紧缺医疗防护物资,合作设立7家应急医院,拿出企业物业改建成3家方舱医院接治患者。


  阎志表示,将立足武汉,提升实体市场发展水平,并深耕湖北,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创建美好生活方式作出贡献。还要继续构建更有影响力的全球智能交易平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自主研发技术中取得新突破。(记者胡璐)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李卫:改革科技评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成效

    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按实际购买力计算,我国科研总投入已是世界第一,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数和专利论文数量也达到世界第一。但总体来说,科技成果仍然是多而不新,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成效与科技...
    2017-03-22
  • 汤亮:“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惟有“创新”不止

    制造业的强盛与衰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寒暑表”,对于大国而言更是如此。中国的经济腾飞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2017-03-22
  • 杨元庆:创新+品牌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两大利器”

    中国市场应该更加开放,要制定各种规则。还要培育有规模、有品牌的企业,实现“出海”,中国引领全球化的担当最终要落在企业身上,没有全球化、建立品牌的企业,就无从谈起中国的全球化。
    2017-03-27
  • 杜应流:用创新驱动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去产能”依旧是2017年全国两会热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要扎实有效去产能。而且将更加注重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2017-05-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