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农民企业家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1-19





  40年,改革开放带给了世界一个开放的现代中国。40年间,中国经历着重构与蜕变,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家没有缺席,他们的人生和命运与历史大潮同步,折射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变。鲁冠球,1944年12月出生,万向集团创始人、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创业55年,经营万向48年。他不忘初心,以艰苦奋斗的本色和开拓创新的勇气,率领员工,追求事业,永不懈怠,实现了企业的一次又一次飞跃。他爱党拥党,把企业目标融入国家目标,始终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保证了万向的持续稳健发展。他心怀感恩,承担责任,回馈社会,不断创新方式。


  鲁冠球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是改革开放以来,萧山民营经济发展走出的第一代企业家,从一个穷极思变、带着几个农民搞铁匠铺的大胆青年,到家大业大、谨慎行事的乡镇企业家典范,鲁冠球历经了沉浮坎坷,也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他创造了一个在细分领域里的民族品牌——万向集团。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被称为商界“常青树”、民营企业“不倒翁”,更被浙商群体视为“教父”。


  从田野走向世界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这是万向集团官网对鲁冠球的描述。


  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24岁的鲁冠球瞅准机会,变卖祖屋,带领6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萧山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他任厂长。后来,鲁冠球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因此决定砍掉其他项目,专攻万向节,并将厂门口四块牌子摘掉三块,只保留“萧山宁围公社万向节厂”。


  “我要5个手指捏紧,做好一个产品!”车间工人热火朝天,生产出300多万个优质产品。鲁冠球起名叫“钱潮牌”,盼着它能带来滚滚财源。1980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召开,它成为萧山万向节厂的第一个爆发点。鲁冠球亲自带队,拉着两卡车“钱潮牌”万向节到主办地山东胶南县,但当时的萧山万向节厂属于乡镇企业,被拒绝入场。鲁冠球心一横,“不能进里面,就在外面谈。咱在门口摆摊!”几个人铺开两张大塑料布,把万向节摆满一地,就堵在会场门口。


  3天下来,周围路过的人指指点点,可就是没能吸引汽车制造商的目光。鲁冠球派出供销员进会场,两小时后得到答案——买方和卖方在咬价格。鲁冠球开始算自己的成本,降价20%,还有一点儿薄利。第二天,供销员把降价横幅一贴,摊子前涌上来30多家制造商。此次订单总共210万元,鲁冠球打响第一炮。


  此后数年,鲁冠球带领万向在夹缝中强势崛起。1981年,原材料钢材涨价,生产成本提高。别的工厂都涨价,只有鲁冠球不涨。他亲临一线,车间轮流上工不间断、原料反复利用、按件计薪提效率。全厂工人都被他练成铁骨头,生生把成本压低了30%。


  “钱潮牌”万向节就这样凭着低价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年销售300多万元。此后,鲁冠球坚持薄利多销,把产品扩展到传动轴、制动器、密封件等3个系列。


  但鲁冠球的好日子并不长久。乡镇企业一方面激活了沉睡的市场;另一方面,也给体制僵硬的国有企业带来冲击,原材料被分流,市场被分走。1981年1月,国务院接连下发8份文件,其中有7份涉及对体制外的农村乡镇企业的整顿。夏天,国家又发出两份文件,规定如果乡镇企业脱离了为农服务的方针,就要收回对其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当时鲁冠球所面临的困难是空前和全方位的。


  1984年,拥有世界上最多万向节专利的美国舍勒公司代表在广交会上“相中”万向,并在此后下3万套订单,万向产品首次走出国门。


  1990年开始,鲁冠球谋取国际市场。他的“钱潮牌”万向节产品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在229万美元以上。


  1991年万向产值过亿元。当年5月,鲁冠球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轰动一时。1994年1月,万向集团旗下的万向钱潮在深圳成功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进入新世纪,面对汹涌而来的国际化大潮,鲁冠球更进一步抓住机遇,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厂商,还相继收购了舍勒公司和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全球最大供应商——洛克福特公司。


  《半月谈》杂志在1985年将他列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1991年,鲁冠球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他还赢得《华尔街日报》以“国家英雄式人物”为定义的赞誉。2016年胡润富豪榜,鲁冠球家族以550亿元排在汽车富豪榜榜首。


  48年来,他以“奋斗十年添个零”、年均25.89%的增长业绩,把这间曾用收购的废旧钢材等作原料,生产船钉、铁耙、犁刀的“铁匠铺”,经营成为拥有4万名员工,营收超千亿元、利润过百亿元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


  大浪淘沙。当无数中国民营企业家在岁月更迭中名噪一时又销声匿迹,鲁冠球一直挺立在世界经济的潮头。他麾下的万向集团,不但傲居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世界级地位,更以一系列前沿布局,牵动着汽车业的神经。此外,万向集团还在农业、新能源、房地产等多元领域积极发展,其成功经验甚至三次被哈佛商学院写入教材,成为典型案例。


  引领万向走上整车制造道路


  鲁冠球曾说:“很想做大事,但是实力不够,只能从小事做起。”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整车,并且是新能源汽车,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创业48年,鲁冠球的“造车梦”做了48年。他说,新能源汽车是万向履行的社会责任。1999年,鲁冠球决定造一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车。他一直和汽车零部件打交道,从万向节到其他零件,又发展到部件、模块,汽车的“内脏”几乎摸了个遍,离造汽车只有一步之遥。“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死死抓住这个篮子”。这次,鲁冠球紧紧抓住新能源电动汽车这个“篮子”。


  从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开始,鲁冠球就定下“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并采用产业并购加自主研发的双轨模式。彼时,电动汽车离人们的生活是那么遥远。但鲁冠球却认准了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儿子成功不了,我孙子继续。”这份执著与担当,引领万向走上了整车制造的道路。


  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注册成立,这是鲁冠球为整合海外资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棋子。其后,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QA1公司的股份。


  2000年由于舍勒公司经营不善,万向整体收购了这家当年第一次将万向领向国际市场的公司。


  2001年8月28日,万向又收购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2002年,万向以股权换市场,收购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轴承生产企业之一GBC公司,获得其完整的市场网络。后来几年,万向又收购了洛克福特公司等,逐步完成了一系列对国外汽车零部件厂商的并购。


  2013年,又正式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此时的万向,已从一个万向节厂家蜕变为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供应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2014年2月,万向集团以1.492亿美元收购美国豪华混合动力跑车制造商菲斯克。在此之前,万向已经收购菲斯克的电池供应商A123 Systems。


  2016年9月,万向自主研发的15辆新能源汽车(小型客车)通过国家汽车标准测试。2016年底,万向集团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终于拿到独立生产新能源汽车资质,全国仅有六家。至此,万向完成了对新能源整车产业链的布局,创业48年之后,鲁冠球的“造车梦”实现了。按照规划,接下来,万向将投资2000亿元,在杭州打造万向创新聚能城,包括新能源客车、乘用车、电池和零部件等项目。


  鲁冠球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商人,而是企业家。2017年1月,万向集团召开总结表彰会,鲁冠球说,“言不信者,行不果。有诚信,万向才有今天,失去诚信就是失去未来。过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美德,现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必须。企业承担了责任,社会才需要你,所以,坚守社会责任,就是坚守企业的生命。造整车,是我们对核心业务的再投资,更是我们对汽车责任的坚守。”这样一位朴素的企业家,用毕生精力争分夺秒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他说:“别人每周工作5天,你就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如今,万向集团已经成为年营收超千亿元、利润过百亿元的现代化跨国集团,更是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以及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中惟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样也是中国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6家企业之一,成为中国民企的“常青树”。


  “虽千万人吾往矣”


  “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与病魔抗争两年多后,2017年10月25日,鲁冠球逝世,享年72岁。鲁冠球的人生传奇虽然画上句号,但是他身上的企业家精神生生不息——爱国敬业、创新发展、追求卓越、服务社会。


  鲁冠球的身上,有太多的精神符号被人们记住,而这背后,正是一位杰出浙商和这个大时代共同创造的传奇与荣耀。在萧山经济转型升级、走向世界的当下,鲁冠球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在浙商群体中,鲁冠球堪当一位“教父级”的人物,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尊重,他砥砺奋进的创业精神,激励了无数浙商奋勇前进。马云在悼念鲁冠球时说,鲁老身上最鲜明的东西,就是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洞见和气度。鲁冠球走了,但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家朝气蓬勃的企业,更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企业家精神。(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