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0摄氏度的恒定运行温度、精确到秒的工序启动时间、误差不超过0.15毫米的锻件……这是20多米高、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对运行参数的苛刻要求。"大国重器"的背后,以大国工匠刘伯鸣为代表的一重人,在"巨大"中求"精微",在"毫厘"间斤斤计较,硬是做到了设备运行时,压力、温度、尺寸丝毫不差。
采访期间,虽正值午休,刘伯鸣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却一片忙碌:刘伯鸣正和工友们热火朝天地探讨着锻件的变形过程和工艺参数。"世界锻件技术在不断更新,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丝毫不能松懈,必须不断创新,才能确保走在世界前列。"刘伯鸣说,培养人才和锻件有着相同的道理,千锤百炼才能出精品。
王宏祺,"龙江工匠"、一重集团(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轧电制造厂数控车间高级工程师。采访时,王宏祺和工友正围着一个个卧在超大机床上的巨大零件,反复检测和记录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弯曲形变和震动参数,研究更好的工艺改进方案。"这些零件将成为驱动大型船舶、水电站或核电站的核心部件,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记者说话时,王宏祺头也不抬,两眼一直盯着运动的零件。
桂玉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重集团(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轧电制造厂高级工程师。他的工作"对手",是一个200多吨重的实心钢转子,运行时所允许的尺寸误差比一根头发丝还小。白天修复刀具磨损,改进刀具结构,晚上进行试加工……为钻通一个10多米长的深孔,桂玉松带领徒弟们不分昼夜地钻研,推出了10余项创新成果,成功攻破刀具振动问题,掌握了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
秉承匠心,不辍匠造。在中国一重,像刘伯鸣、王宏祺、桂玉松这样优秀的工匠不胜枚举。他们以匠心守初心,默默支撑着一件件"大国重器"升级迭代、精确运行。
采访结束走出厂区,天色已晚。但重锤起落、铁臂挥舞的一重厂房内,刘伯鸣们还在坚守。(徐沙浓)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