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不久前捧回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的青海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工史昆,正和来自集团公司各油田的专家深入英雄岭,现场问诊解决英中区块高压高含盐难题。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史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工作中分享个人成长成才经历,带动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油井神医”“石油名匠”……这些都是史昆身上亮闪闪的标签。28年间,他扎根采油一线,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
“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
5月10日晚,史昆工作室的灯依然亮着。他和工作室成员正研究油井热洗返排难题。回想起扎根青海、做一名技术工人的初衷,他说:“当时我刚参加工作,听师傅齐宪维讲了胜利油田采油工王为民获得全国首届中华技能大奖的故事。那一刻,我深感当一名技术工人有奔头、有干头。”
“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史昆暗下决心,在戈壁荒滩扎下了根,走上了与油井为伴、苦练本领的道路。
28年来,他白天跟着班长、师傅上井,晚上揣摩、钻研,把井上发现的问题、师傅操作处理的方法,都一一记录在厚厚的笔记本上。为了熟练掌握调整曲柄平衡、更换阀门的技能,他一遍遍地刻苦练习,工具把手背划出一道道血口子,手掌磨出了血泡,两臂也酸得抬不起来……
就这样,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信念种子在他心里破土发芽。
28年的磨砺摔打,他练就了“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规格型号、一看电流就能判断井下状况、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机械故障”的绝活。28年后的今天,他捧起了中华技能大奖的奖杯,梦想照进了现实。
“把生产一线的疑难杂症揽回来,把技术成果送回去”
随着老油田持续开采,产量衰减快、现场疑难杂症多等问题逐步显现。史昆每天奔走在各个井场,白天找问题,晚上研究方法。
柴达木盆地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取样口经常发生冻堵。他带头设计了防冻取样放空阀,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针对抽油机井生产故障诊断难的现状,他首创“抽油机井生产不正常判断处理法”,在青海油田近2000口井上应用,诊断生产故障准确率达95%。
2017年至今,他和技术团队先后攻克难题700余项,取得获奖成果127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16项、国家专利21项,推广成果7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低压气井智能泡排工艺技术优化及现场应用”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作为新时代技术工人,就应该主动把生产一线的疑难杂症揽回来,把技术成果送回去,在能源强国的道路上建功立业。”史昆说。
“汇聚群体的力量,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一名采油工成长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史昆坦言:“技能改变了我的命运。”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史昆说:“让更多的人成为懂技术的采油工,汇聚群体的力量,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他围绕采油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经验做法等开办培训课堂、进行业务交流,给员工教方法、传技能、作示范。
学计算机专业的张娜,2015年从青海油田采油一厂仪表维护岗调整到采油岗。“当时,油水井维护、工艺流程都不是很懂,很困惑。”张娜说。一次,她听了史昆关于技能人才成长规划的宣讲,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019年,她拜师史昆。在史昆的言传身教下,张娜作为青海油田创新团队的一员首次参加国家创新方法大赛,荣获三等奖,由高级工破格晋级为技师。
多年来,史昆和技术团队编写教材97套,培训5万余人次。他带徒148名,多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获得省部级荣誉。(记者 暴海宏 通讯员 焦玉娟)
转自:中国石油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