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是江汉油田高级技师吴继农的工龄,他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数字也是33件。这些年,他带领的团队累计完成创新成果380项,为企业创效近亿元。
4月22日,记者在江汉油田见到吴继农时,他正在创新工作室里捣鼓新课题。4月份,采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整合技术力量,成立“群众性创新创效联盟”,作为技师带头人的吴继农更忙了。
他总想得比别人多一点深一点
吴继农学的是车工,所在的加工车间主要负责加工井下工具配件。其中泄油器主体腰孔的加工是一个耗时耗力的活儿,每加工一个就需要一天时间,员工常常累得腰酸背疼。
“人家都是让咋干就咋干,他总想得比别人多一点、深一点,琢磨有没有办法把活儿干得又轻巧又漂亮”。吴继农琢磨,泄油器主体腰孔加工,难就难在腰部打孔的位置、尺寸、精度不好掌握,如果有一个专门用于加工它的胎具,把位置、大小、尺寸等都固定住,或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查资料、画图纸、搞试验,制作出泄油器主体腰孔加工专用胎具,运用这个胎具既不需要钳工划线,也不需要换卡盘和车床,单人单机便可操作。“每件产品的加工时间缩短到原来的六分之一,一天可加工50件。”徒弟周玉珍对师傅的发明赞不绝口。
针对近年来江汉油区抽油泵活塞断脱造成的停产和重复作业井次多的现状,他跑遍井场,几十次修改设计方案,最终研制出“防断式抽油泵”,使维护性作业井次降低47.8%。目前,这一成果在江汉油田70%的抽油机上应用。由于在深井、斜井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和长期效益,该成果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解决难题有股子不服输的劲
涪陵页岩气田经过多年开发,需采用气举排水工艺将地下积液排出。排水要下油管作业,必须先对油管进行检测。
“一口气井大概需要400根油管,采用以往的检测方法,需要8个人干8个小时,太耽误工期。”吴继农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研制“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2020年6月,在经过500多根油管的试验合格后,吴继农信心十足到涪陵现场测试,结果却让他傻了眼。
原来江汉油区和涪陵使用的油管虽然管身尺寸一样,但江汉是平式,涪陵却是加大,两端有0.5毫米的缩颈,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差异,让检验规无法顺利通过,现场试验失败。
面对质疑、失望,吴继农没有气馁。他沉下心来,仔细思索解决的办法。“要创新哪能怕输,成功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吴继农和工作室成员终于把检验规的尺寸调整到位,研制出四轮减震系统。“这是向高级汽车借鉴的,这样即使油管内部有些不平整,通过轮子的减震也能让检验规保持平稳,顺利通过。”
“现在,一口井的油管全部检测完只需要40至60分钟。”在涪陵气田40多口井上试验获得成功后,吴继农长出一口气。
把3D建模技术与井下技术相结合
在吴继农工作室的桌面上,有个新鲜出炉的“自动填沙筒”模型。老同事李广禄摆弄着这个设计巧妙的模型,爱不释手。他比吴继农早参加工作半年,现在为学习3D软件应用,成了吴继农的徒弟。
对于新科技,吴继农有着一股痴迷劲。他自学多款机械设计绘图软件,成功完成由操作型技术人才向复合型技术人才转变。2018年,他运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把需要改进的机械零配件、工件,包括设计思路和研发产品制作成模型,用实物来验证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减少试错次数。家里16平方米的储藏室也变身另一个工作台。
近年来,吴继农把3D建模技术与井下技术相结合,带领团队完成“玻璃钢油管打捞器”“管柱试压过滤器”“小套管封隔器”等7项创新成果,陆续在江汉油区推广运用,有5项正在申报国家专利。
2020年,在江汉油田举办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与履职能力建设培训班上,他通过3D打印的轮式修井机模型,为油田的高技能人才讲授三维软件在创新工作中的应用,让学员真实体验到学习3D软件和建模带来的便利。(本报记者 雷丽 李亚伟 通讯员 刘文锦 董 军)
转自:中国石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