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矿重器——记全国劳动模范、江铜德兴铜矿高级技师黄发明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2-29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铜产量雄居全国之首,谓之“大”;采选设备,一台动辄数千万元,皆具世界领先水平,谓之“重”。


  国家级的大矿,世界级的装备,需要重量级的人才去守护。德兴铜矿60多年的发展,代有人才出。


  昔有手抬肩扛100多吨电铲上山的第一代拓荒者王福臣;“敢与‘洋人’叫板”的电气技术先行者李有章;“拒绝高薪聘请”的智能化矿山探索者何奇这三位全国劳模。


  而今,为大型、精密设备“望闻问切”、摸“骨”疗伤的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黄发明,可谓是“大矿重器”。


  琢,则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989年,17岁的黄发明像一块璞玉,幸运地被选送到江苏镇江船舶学院学习,接受了焊接专业学习。


  谁知,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黄发明,分配到采矿场铲装工段的第一天,就闹了大笑话:上午,师傅让开电焊机,方向用错,把手把拨断了;下午,割铁板,割枪却不会用……


  黄发明是铜矿企业子弟,骨子里透着一股矿山儿女不服输的韧劲。


  不会,就学!黄发明瞄准了自己的师傅朱照明、师兄张叙良,死缠烂打地学习电焊技术。


  每天中午,他利用午休时间独自琢磨;下班后,他仍蹲在车间练个不停;一出任务,他抓住一切时机多看、多学、多问、多练,几年下来,笔记记了十几本。


  散落在检修现场的废弃边角料,成了他的宝贝,圆的、扁的、方的、多边形的……各种不同材质、奇形怪状的边角料,塞满了他的工具箱。


  一有机会,黄发明就拿他们练手。他说:“看到两块角料严丝合缝地‘咬’在一起,就有成就感。”


  为了把仰焊的动作练规范,整整一个月,他规定自己每天保持焊姿、苦练一小时,累得吃饭时手都拿不动筷子。


  经过无数次打磨,黄发明不仅掌握了特殊焊缝的技术要领,还掌握了手弧焊、CO2焊、TIG焊等多种焊接方法,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各式焊姿样样精通。


  1999年,维修班竞选班组长。当时工段有意调入一位电焊实战经验丰富的师傅参选,但组员们还是一致推选资历尚浅的黄发明担纲大任。


  “论实力,我真担不起。”要给矿山一流的设备做“手术”,没有一流的技术怎么行,唯有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从此,黄发明就把自己“焊”在了现场。


  冬天的露天采区,风吹在脸上像针扎,手冻得连焊枪都握不住;夏天,天气再热也得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有时焊材需要加温才能施焊,背上太阳晒,脸上电弧烤,天天“洗桑拿”。


  刺眼的电弧、呛人的烟味,汗水像彩墨一样在工作服上晕染开来……同事开玩笑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定睛一看,原来是搞电焊的。”


  多年下来,当初学电焊的21个同学,一多半陆陆续续转岗了。黄发明却不为所动,只稳稳地拿着电焊枪,一遍遍将面前的焊缝焊到最平整、焊到最结实。


  为,则不凡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电焊也一样。


  2007年1月的采区,寒风刺骨。11号电铲的作业面上人头攒动,大伙儿正为该铲回转大齿圈崩掉五齿的罕见故障,大伤脑筋。


  坏了就更换。可这个大齿圈价值400万元不说,光拆卸、安装就得耗时一个月,更让大家头疼的是,无库存部件可供更换。要知道,11号铲在当时是采区的主力电铲,谁耽误得起?


  黄发明也在现场。紧要关头,他梳理思路,很快想出了一种理论上可行的焊接方法,他决定请缨一试。于是,他带领组员夜以继日奋战,仅用6天时间,完成了修复。


  2006年~2014年,他先后解决2100BL型电铲中心轴座疲劳开裂、2300XP电铲A型架、7#电铲上环轨底座和下盘开裂、8#电铲立轴基座底板断裂等多项特大复杂焊接项目。


  连续几位主管设备的领导都这样评价他:艺高人胆大,采场“三大件”修复,没有他不敢焊的。


  其实,全矿的设备,他都敢。


  2010年4月28的深夜,黄发明被手机铃声惊醒,这一回,电话是矿主管设备的领导直接打来的。关键时刻,领导又点了他的将。


  大山选矿厂运行近20年的7#球磨机突发故障:直径5米多的筒体出料端焊缝处,出现了一道长1.6米的裂纹!


  裂纹,最快捷的办法当然是电焊修复。可这么长的裂纹,没人见过,也没人敢去焊。接还是不接?黄发明多少也有点犯嘀咕。


  不接,这可是一台价值3000万元的设备,每天7500吨的处理量,损失实在太大;接吧,焊接高温产生应力,筒体不可能不变形,必须想出万全的减小变形之法。


  边上的老师傅也不断朝他使眼色:“别白忙活啦,没戏。”


  可黄发明愣是接下来了。整整8天,黄发明就泡在球磨机里,他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一改原有拆装大齿圈耗时、耗力、耗材的惯例,不分解球磨筒体,只拆除磨机衬板,现场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及坡口背面加紫铜垫板补焊的方法将变形减到最小,成功修复筒体裂纹,减少停产损失4000余万元。


  同年10月,泗洲选矿厂原磨一工段2号球磨机的进料端盖处出现裂纹,他立即制定焊补方案,仅用7天时间,完成修复。


  两次修复,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开创了现场成功修复大型球磨机大范围裂纹的先例。黄发明也以“敢做事、会做事、做得成事”,一时间名声大噪。


  “连黄发明都修复不了的裂纹,那就只能报废了。”说起黄发明不同凡响的电焊技术,工友们既佩服,又自豪。


  精,则入微


  致广大,而尽精微。矿山的设备虽然庞大,修复质量却完全靠细节。


  比如,电铲的勺杆,重达数吨,全部采用焊接结构,跨装在电铲悬臂上,为铲斗传递动力。因为受力情况复杂,产生断裂或裂纹过长常常使得“勺杆失效”,占到电铲停产比率的六成以上,2006年故障台班数竟然达到93个。


  《维修手册》上也简单提到焊接工艺参数,但大多并不符合现场的实际,重新制定合理、灵活焊接工艺的重担落在了黄发明为首的攻关小组肩上。


  他们把预热温度调到≤200℃,防止出现冷裂与脆化;选择比母材强度稍低且抗裂性能好的低氢焊条,来预防裂纹;焊接后采取后热,来避免出现再热裂纹……除此之外,搭建简易平台、挡风板、遮阳伞等细节的考量,让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大伙攻关的热情高涨。


  无一不精确到细微的调整,一年以后,电铲勺杆的年故障台班数降低40个,年经济效益超过180万元,他也因此得到一个雅号“黄勺杆”。


  常年对电焊技术的精益求精,让黄发明练就了一身“望、闻、问、切”和摸“骨”断诊之术。


  “望”——通过观察设备外观色差和变形情况,辨别设备的健康状态,及早预防。


  “闻”——听音辨位,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点,早发现、早治疗。


  “问”——通过详细查询交接班记录和询问操作工当班情况,有的放矢,缩短排除故障的时间。


  “切”——对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和使用规律研究,切准故障原因,制定详尽的维护保养措施,实施设备健康管理。


  “除了精细的技术手法,一个好焊工,还要学会举一反三。”他说。


  在同事们的眼里,黄发明之所以能见微知著,除了见多识广、熟能生巧之外,还缘于他平时工作的善于思考和总结。


  每一次制订焊接方案,材质如何对接。温度怎样控制。选择哪些工艺措施。甚至谁擅长哪些工艺,怎么排兵布阵。黄发明都会系统分析、通盘考虑。


  每一回的重大项目结束,黄发明都会沉下心来,总结撰写心得和体会,记录工作步骤,形成资料,方便推广。


  “当代工人已经从‘苦干’向‘巧干’转变,向知识型、创造型方向转变。”黄发明说,他还要多琢磨如何做好转变。


  厚,则致远


  从业30余载,各类荣誉傍身的黄发明,一如既往地低调。他反复提起自己遇到的四个幸运:好前辈、好工友、好企业、好时代。


  江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代代矿山儿女抱定“振兴中国铜工业”的使命,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前三代劳模的事迹,时时会浮现在他脑海里。


  而身边工友们的身影,则带给了他更多的思考。


  江铜是世界500强企业、德铜是国内第一大露天铜矿山,优秀企业的产业工人,无疑应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承担起应有的使命。


  在德铜,但凡棘手的焊接难题,黄发明都是首选的方案制定者;在采矿场,他更被称之为重要大型设备修复的“帅才”。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他很庆幸自己有一群手艺精湛的同事,可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去挑战更多的难题。


  所以,一旦有项目,他必定带着矿山电焊协会的几名骨干现场攻关,制定方案、排兵布阵——为的是培养一批他这样的“帅才”。


  一旦协会开课,他必定组织矿山训练中心的电焊工们,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和心得,制作成幻灯片或形成资料,倾囊相授——为的是技艺代代相传。


  一旦有课题,他必定带着“黄发明矿山设备焊接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群组员,从课题制订、课题研究到课题总结,手把手地教——为的是培养更多的专家型产业工匠。


  “我们的企业,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他说,在江铜,技术工人可按“技能专家”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小焊工,身在这样的企业,遇到了这样的时代,什么样的成就都有可能。”


  仅2019年,他的创新工作室,申报了7项实用型专利,其中4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而他所在的班组组员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电焊组冠亚军,一组员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班组获得公司工人先锋号、AAA学习型班组。


  看着一批批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茁壮成长,“大矿重器”黄发明异常欣慰。因为他热爱的事业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作者:谢文雨)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