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晚间,海德股份(000567.SZ)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000万元至13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约22.84%-84.25%。
对于业绩变动原因,海德股份表示主要是报告期内不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速,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大幅度增加所致。
成功转型 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经济效益显现
2015年10月海德股份转型不良资产管理以来,公司业务快速推进。2016年7月,海德股份取得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AMC公司的批复;10月获中国银监会审核备案通过,公司AMC牌照正式落地,成为国内A股市场上唯一持有AMC牌照的上市公司。
2018年4月13日,海德股份完成定向增发,净资产规模由2.95亿元增加到40亿元以上,增长12.6倍;公司全资所属AMC公司实缴注册资本达到47.21亿元,资本规模在全国59家地方AMC公司位居前列。在资本厚度决定市场地位的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作为民营上市公司,海德股份具有扁平化的管理优势,在决策上更有效率,在薪酬、激励等方面可以设定更加灵活、更具吸引力的机制,吸收行业优秀人才投身。此外,依托上市公司平台与资本市场对接,公司可以通过多种资本运作手段快速做大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助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
转型不良资产管理以来,海德股份充分利用资本优势、牌照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收购重组、收购处置、不良资产证券化三大业务基础上,探索债转股及其他投资及创新型业务,不良资产管理业务风生水起。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海德股份累计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超过75亿元。2018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总资产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4%;实现营业收入24,747.04万元,同比增长89.43%;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7635万元,同比增长36%。海德股份不良资产管理业务迅速推进,经济效益已经逐步显现。
行业前景广阔 海德股份业绩存在巨大想象空间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良资产市场不断扩大。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逼近2003年的历史高位,不良率增至1.89%,较2016年、2017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0.15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以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披露的数据,2018年三季度末,信托资产、券商资管业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分别为23.14万亿元、14.18万亿元和11.72万亿元。其中,信托资产不良率从年初的0.50%攀升至0.93%,集合信托风险提升更为明显,已从2017年末的0.63%激增至1.5%。保守估计,非银行金融机构蕴含不良资产将达到数千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受监管趋严、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不良资产将延续高位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容。预计2020年按管理资产计量的不良资产市场规模将达到27,059亿元,是2012年市场规模的近十倍。
不良资产行业承担着去杠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艰巨任务,不良资产的处置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行业也迎来高速发展期。这对于海德股份等在内的 AMC 公司来讲,都将是历史性的机遇。
海德股份作为国内首家不良资产管理上市公司,AMC牌照具有稀缺性,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机遇频现。受益于资本优势、机制优势、上市平台等优势,已在各个方面实施稳健布局,后续业绩增长想象空间可期。
转自:号外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