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康佳集团迎来“开门红”。先是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旗下新品在CES展会上大放异彩,随后,国家出台家电下乡利好政策,为康佳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会。康佳电视凭借自身的质量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获得国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也将在这波政策红利中喜迎新的春天,为康佳集团跨越发展增加砝码,锦上添花,助力康佳品牌成为国民信赖的本土品牌。
品质铸就品牌,康佳电视坚守质量生命线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近39年的发展历程中,康佳正是凭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赢得良好的口碑,获得行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质量”一直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主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也提出了利好政策,通过适当的补贴,推动高质量新产品销售。“质量工程”一直是康佳彩电延续和传承一项经营工程,狠抓质量工程是康佳每代人都必须做的事情。
在产品生产方面,康佳和国内外几百家优秀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严格要求上游供应链,从原材料、零部件等源头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康佳还建立了一流的质量测试系统和环保控制体系,是全国彩电行业中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双重认证的企业。康佳彩电多次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也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首批免检产品,并荣获深圳市市长质量奖。在2018年古巴哈瓦那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外协产品DONGLE TV获最佳质量奖,康佳品牌正逐渐被国外消费者认可。
把握技术优势,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立足品质的基础上,康佳积极进行技术变革,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伴随转型升级战略的指引,康佳不断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强化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前瞻重点布局,始终坚持把消费电子等原有业务做大做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在近期的CES上,康佳展出了包括大尺寸8K电视、OLED电视、AI人脸识别电视等在内的众多先进产品。康佳在半导体领域精耕细作,自主研发的8K图像处理芯片拥有目前市场上唯一单线传输8K 60Hz信号的技术,并应用到旗下多款产品中。此外,康佳研发的全生态人工智能应用,不仅实现语音控制电视,AI互动等必备技能,更有能控制智能家居的黑科技。
今年1月8日,康佳凭借“数字电子广播系统与核心芯片的国产化”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是康佳专注科技创新的一次极高体现,更是行业内外对康佳在科技创新领域有重大突破、坚守主营业务的肯定。
这些技术成果,展现了康佳拥有雄厚和强劲的科技创新实力,也表明康佳在经历传统经济时代向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跨越后,仍然处在行业创新、变革的最前沿,牢牢把握并引领产业发展潮流和趋势。今后,康佳还将通过发力智能制造、AI、5G、8K、NB-IoT(窄带物联网)等未来重点领域,为优秀产品的问世打造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
品质、科技双管齐下,康佳电视享受新政红利
十年前,第一次家电下乡不仅挖掘了消费潜力、拉动了国家内需,也为企业开拓新领域、增加研发新动力。在这一活动中,很多企业由于其品牌影响、质量保证等,在县乡市场颇受欢迎。十年后,国家再次出台刺激家电消费的政策,对于康佳来说,这一举措无疑带来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对康佳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认知度有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康佳一直致力于深入开拓县乡市场。2018年10月,康佳董事局主席刘凤喜就提出,县乡市场始终是康佳最重要的市场,广大县乡客户是康佳最宝贵的财富。据悉,康佳彩电早就部署了县乡市场,拥有几千个销售网点,为此还单独成立县乡业务中心,将县乡业务做大做强,将最好产品送达农村消费者手中。如此,加之其大渠道和一二线城市布局,康佳彩电已经编织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县乡为网点的销售大网,并打通了从城市到县乡的任督二脉。
此外,《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支持绿色、智能家电销售,促进家电产品更新换代。这项政策为正在积极布局智能家电领域的康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9年康佳彩电提出“全景AI,让家有AI”的新消费理念,完善已经植入彩电的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关注消费者健康,最新的产品不仅防蓝光,还内嵌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让不满12岁的儿童,保持观看距离,保护消费者视觉健康。据悉,康佳彩电还在多模态人工智能上进行创新,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智能产品出来,服务消费者,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
坚守品质、坚持科技创新是引领康佳持续发展、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铸造了康佳的核心竞争力,也让康佳迎来了更多市场机遇。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康佳将把握发展契机,凭借质量保证和技术创新,成为国民信赖的本土品牌。
转自:河北热线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