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资本创始人周鹤鸣近期与业内相关人士进行了交流,就201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趋势发表了观点,略加文字梳理记录如下:
19XX~2012年
故事先回到十多年前,那时IT的核心还是IOE(IBM、Oracle、EMC),周边是围绕核心的生态合作伙伴,做应用、解决方案、服务,使用者主体是政府和大中型企业。核心和其生态合作伙伴算得上真正的精英,住在老城区。
而草根就是2000年后做互联网的这帮子人,他们没钱买IOE,只能选择“x86+Linux”这样的硬软组合。intel的x86服务器相对Unix小型机来说,基本上就是草根了(对企业级客户),Linux也有大量的开源,但是要自己修补bug,开发新功能,但是能少花钱。
草根中有个有志气的娃,叫Amazon,整了个东东叫AWS,他当时住在通州,老早就大放厥词,说首都今后会迁到这里来,这里才是新城。CBD喝咖啡的IOE们笑了笑。大概2013年前后,AWS正式跟IBM掐架,让另外一个草根阿里巴巴觉得时机到了,于是把大旗也竖了起来,老城区和开发区的人都被惊动了。他们就是第一代成功逆袭的草根。
也就是在2013年前后,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技术的升级换代态势呈现,源自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开始对垒传统架构;二是虽然没有正式的书面文件,但大家都能感受到国家政策在鼓励自主、可控。在这样的政策促动下,叠加上技术升级的时间窗口期,直接的结果是逐步腾出了一个待升级的市场。
2012年~2018年
更多的草根进入开发区做创新,老城区的人说,你那点新技术,要整我也能整。但就是没动手。时间又过了两三年,老城区的人偶尔和开发区的人在一个酒桌上碰上了,还是那句话,但还是没动手。再过三年,开发区经过五到七年开始慢慢成形了,市场教育也初步有了效果。不仅仅是比较前沿的客户,连比较传统的客户也在考虑用新架构的产品。这时候老城区的人想动手,从头开始做创新,已经来不及了。开发区已经成形,老城区也开始考虑如何升级换血。
2018年~2020年
大的产业集团看到了这个趋势。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钛资本陆续连接了老城区的好多大土豪(产业集团),他们表露出产品升级、迭代的需求,并希望通过资本的手段快速实现。
同时,开发区这边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企业跟人一样,鸡血打个三到四年是可以的,打到五到七年的时候,好多的创业者就免疫了。创业者会进入新常态,对诉求、目标有一些调整。说直白一点,就是会开始疲惫并懈怠,因为毕竟可能只有极少量的开发区成员能冲出来自立门户,绝大部分再往后走,可能都会成为小老头公司。
Why 2019?
为什么发生在这个时点?往前推两年,老城区与开发区,彼此之间融合的痛点、结合的基础面还没那么充分,云基础架构,老城区和开发区经历5-7年分化期,差不多到了分久必合的时点了。
大的趋势是,中国的市场是存在的,而IOE在逐步退出这个市场。再加上国际之间的形势和政治层面的考量,新一代的硅谷技术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期望没有老前辈那么大,只把中国市场看作区域销售,基本没有扎根在中国发展的预期。中国市场上与云相关的IT基础架构,基本上要靠新一代的国内公司作为主体来填补。我们相信,这个填补很大部分是要靠大的产业集团来承担的。
至于上市公司是否会成为产业买方主体?我个人还需要再观察下。初步判断,他们的痛点还不够痛。出于维护市值、管理的需要,上市公司往往会比较短视,会收购一些能在短期内帮助他们填补利润的标的。这样的诉求面对技术类项目的成长现状,往往是鱼和熊掌无法得兼。此外,上市公司的可腾挪空间也不像大的产业集团那么大。
融合的姿势可能是怎样的?
通过钛资本的数据和实践观察,大的产业集团基本会避开开发区的“头部”项目而更愿意选择第二梯队的项目。头部项目一般议价偏高,不太符合他们的诉求。而第二梯队的项目,在产品、技术上有自己的特点,可能只是在商业落地上还没有做得太好。
开发区的企业如果有机会冲出来,独立于江湖,当然最好。但以被收购退出的创业,也完全没必要定义为失败,它也完成了自己的阶段目标。随着开发区与老城区结合,随着更多资源的注入,让企业开始另一阶段的发展,从产业角度看是好事。
现在兼并、收购的关注点,基本在与云相关的基础架构。我们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与大数据相关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特别是偏底层技术的领域,我们也会看到兼并、收购条件的逐步成熟。
2019年钛资本会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既然我们是投行,连接创、投,连接产业,融合和升级是钛资本要扛下的责任,尤其在企业级科技领域。
转自:号外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