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物科技延长生命线,厦大国家科技园助力医学新事业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17





  2018年最新的全球肿瘤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为止,全球估计有1819万癌症新增病例以及960万癌症死亡病例。而我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7个人确诊癌症,我国癌症患病率处于国际中等偏上水平。
 

  癌症治疗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均面临严峻的挑战,癌症难治是因为癌细胞具有快速生长、浸润和转移的特点。
 

  确诊之后,患者一般需要接受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手段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但现有药物没有靶向功能,无法区分谁是正常细胞,谁是癌细胞,导致放化疗和传统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一起杀死。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瘫痪,引起诸多病症。一方面是现有药物无法到达癌组织核心区域。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药物只有通过血液流动才能到达病灶部位,发生疗效。
 

  随着基因测序、肿瘤免疫学等生物科技的发展,目前市场急需寻找比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常规治疗更有效的方法。

  

用生物科技延长生命线,厦大国家科技园助力医学新事业
 

  阮润生教授早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获得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历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并荣获美国 BARONS Who’s Who评选的新世纪世界500知名人士,一直从事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
 

  阮教授于2012年创立的安特诺生物医药(厦门)有限公司,首创主动免疫联合被动免疫的治疗技术(Tvac),降低肿瘤患者死亡率的同时提高20%五年生存率。
 

  Tvac是一项肿瘤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体系。它分析每个肿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基因突变频率和产物,备制肿瘤细胞相关抗原疫苗,体内诱导免疫系统识别自身的肿瘤细胞;接着选择性扩增和回输大量的、具识别肿瘤细胞的效应淋巴细胞,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的生长。
 

 

  过去5年,经百多例晚期癌症患者临床实验性治疗,结果显著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52%),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肿瘤免疫学与免疫治疗》医学杂志。
 

  从安特诺创立开始,发展至今已经荣获诸多殊荣:
 

  2013年公司获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人华侨创业团队”称号;
 

  2014年获中国留学人员“最具创业潜力企业”;
 

  2015年“淋巴细胞PD-1基因敲除治疗肺癌”入选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项目”备选库
 

  经厦门市政府的批准,2017年公司与厦门大学药学院联合成立了“厦门肿瘤细胞诊疗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并将“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的项目研究入驻厦大国家科技园。
 

  厦大国家科技园是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打造产城融合4.0模式下的创新创业生态,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
 

  未来三年,安特诺将借助厦大国家科技园这个平台实现公司在业务和战略上的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市级细胞与基因诊疗研究所(院)、生物样本库、基因库、肿瘤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等肿瘤精准医疗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二.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液体活检技术,推动新型个体化生物治疗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应用,打造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检测产业群。
 

  三.引进社会资本,申请临床批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使Tvac成为第一个肿瘤联合免疫治疗项目,应用于肿瘤的治疗,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厦大国家科技园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厦门大学为依托,作为一所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拥有的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为厦大国家科技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转化源泉。

  

用生物科技延长生命线,厦大国家科技园助力医学新事业
 

  厦大国家科技园将通过整合产、学、研、用、金等各类创新要素,系统搭建面向生物医药企业的协同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旨在推动重大技术创新突破和加速产业实现向高度集约化发展。
 

  因此,厦大科技园与安特诺的合作方案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推动项目转化对接、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基础科研与产业化的时间和距离。并将验证的成果加速且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指导理论、应用技术、诊疗方法和最新产品等,在实验室与公共健康决策和医疗服务市场之间架起一条快速双向通道。产业协同协作是厦大国家科技园发展的必然,而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是互利共赢的前提。
 

  当前,厦大国家科技园积淀了丰富而具有竞争力的优势资源(技术、项目、专家、资金、信息、客户、政策等),利用区域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链接更多海内外高校和科研企业以及海内外市场,全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创业生态圈,联动多方力量快速实现成果的落地应用与产业链布局。

     转自:中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