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北的群山之间,一颗金黄饱满的金桔正书写着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自“融安金桔”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并启动示范区建设以来,这片土地上的“甜蜜事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品质突围”的华丽转身,从“地方特产”到“国家名片”的价值跃升。如今,融安金桔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已成为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诠释着地理标志的强大生命力。
初秋的桂北融安,枝桠间挂满饱满的果实,与现代化金桔园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古木新园共鎏金”的丰收图景。这颗承载着近300年农耕记忆的果实,如今已完成从“山间特产”到“产业引擎”的华丽蜕变。其品牌价值65.20亿元(较2016年初期增长497%)、全产业链产值近100亿元,以国家地理标志为核心密码,串联起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全域文旅的全产业链条,更成为带动10万群众增收、4万多脱贫人口稳定致富的“幸福果”,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广西篇章。
品牌价值:从“地方特产”到“国家名片”的跃升
融安金桔的品牌进阶,是地理标志赋能与品质坚守的深度耦合。2007年“融安金桔”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国内少数实现“三标一体”认证的农产品品牌,更创新构建“地理标志+企业商标”双重运营机制,筑牢从“田间”到“市场”的品质信任。
融安作为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金桔不仅入选全国首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更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合作与保护协定》第二批互认清单,成功进入香港、欧盟及“一带一路”国际市场;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圳品”认证等高端认证加持,打破“广西水果十元三斤”的市场魔咒。2025年,其品牌价值达65.2亿元(较上年提升5.99亿元),跻身中国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百强榜第53位(较上年提升11位);出口备案企业4家,出口抽检合格率100%,产品溢价率达35%,出口量同比增长42%,高端市场竞争力持续凸显。
为让品牌形象更深入人心,融安邀请专业团队设计专属品牌LOGO与动漫形象,通过“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推介”的“五统一”管理规则,全面提升知晓度;更登陆CCTV-9纪录片、京基100、广州塔等城市地标,亮相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商标节等大型展会,3家企业斩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年报道超100次,市场占有率稳居金桔品类首位,真正实现从“平价果品”到“高端单品”的价值跃迁。其中,脆蜜金桔被中国柑橘研究所评价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世界品质最好的柑橘新品种”,单颗售价可达10元,供港产品价格高达256元/公斤,较普通金桔溢价超60%。
全产业链:从“鲜果销售”到“全链增值”的产业突破
“以前只卖鲜果,现在能做金桔膏、酵素,还能靠小程序卖货,果园成了打卡地。”长安镇红卫村种植大户梁济恒的感慨,道出融安金桔全产业链的蓬勃图景。如今,融安以“农转工”战略深化农工融合,构建起“育种-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的全链体系,更以数字赋能与机制创新,打破传统农产品“看天吃饭、鲜果依赖”的局限。
在种植端,融安完成从传统油皮金桔到滑皮金桔、再到脆蜜金桔的三次品种迭代,糖酸比从8:1优化至28:1,突破柑橘类水果风味极限。为保障种源纯正,建成180亩无病毒苗木培育基地,投入1000万元培优培壮,每年可提供300万株无病毒种苗;同时参与制定《金桔》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融安金桔》广西地方标准等40余项标准,划定12个核心产区、建成18.6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大棚技术。蚂蚁农业电商数字示范基地内,工作人员凭手机即可远程操控监测、灌溉设备,单人均管数百亩果园,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在加工端,依托融安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及粤桂协作产业园,融安引进5家深加工企业,研发出金桔饼、金桔茶、金桔雪糕、功能性饮料等20余类高附加值产品。县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产业专项基金,撬动企业投入1.2亿元,深加工产值超2亿元;粤桂协作引进的广西融安桔乡里农业有限公司,实现脆蜜金柑、滑皮金桔“圳品”认证,推动产业从“鲜果依赖”转向“多元变现”。
在销售端,融安构建起700多家电商企业、2.3万余家网店、60家物流企业组成的电商矩阵,更首创“融安金桔大数据”微信小程序,集成种植管理、市场销售、质量追溯等功能,实现农技指导、政策咨询“一键直达”。2024年电商交易总额达56亿元,金桔线上销售额超20亿元,抖音直播单场最高销量达80吨;线下进驻沃尔玛、盒马及华润精品超市、山姆会员店等270余家高端渠道,借助粤桂协作获大湾区消费帮扶5200万元。
为守护产业健康发展,融安首创“风险预警+合规指引”机制,发布《融安金桔经营市场监督管理合规指南》,梳理市场主体登记、网络直播营销等法律风险点,聚焦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12个领域,联合电商平台建立侵权关键词库,推动监管从末端处罚向源头治理转型。
在文旅端,“金桔+文旅”的融合,为产业注入文化活力。融安每年举办金桔文化旅游节、“丰收节”等活动,2023年节会期间村跑大赛吸引2500名全国爱好者参与,2024年文化节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43.9亿元。游客可在金桔农场体验农趣,参观加工厂品尝金桔糕点、果汁,还能打卡融安滤粉、烧炙等自治区级非遗美食,推动“农业观光”向“文化体验”升级。
地标护航:从“品牌保护”到“标准引领”的体系构建
品牌的长久生命力,离不开严格的地标保护体系守护。在融安,一套“源头管控+品质把控+标志管理+智慧监管”的四维保护机制,为“融安金桔”的品牌公信力筑起“铜墙铁壁”。
全链条监管,筑牢质量防线。在源头管控上,融安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品质把控上,实施“动态抽检+公开榜单”机制,对农残超标“零容忍”,2024年累计抽检210余批次,合格率100%;标志管理上,推动“三标一体”运用,120余家企业获批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建立“约谈+退出”动态机制,2024年规范32家企业标志使用,查处侵权案件4起。
更值得一提的是,融安联合公安等部门成立《融安县打击市场监管领域违法犯罪联合办公室》,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形成“信息互通-联合执法-司法衔接-案件移送”的闭环,侵权维权效率提升100%。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溯源。“一物一码”溯源体系升级为“区块链溯源+双码防伪”技术,集成到“融安金桔数据大脑”中,消费者扫码可追溯金桔从开花结果到加工运输的全流程,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建成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管理系统,融合物联网监测、区块链存证等专利技术,解决传统溯源体系易被篡改的问题,确保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
此外,融安建成柳州首个县域“一站式”质量服务站,整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资源,累计服务企业超1500家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0万元,让地标保护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科研支撑,夯实产业根基。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融安金桔研究所,聘请区内外柑桔专家为顾问,与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农科院共建2个金桔试验站,构建“苗木培育+新品种科研+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模式。如今,脆蜜金桔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融安金桔”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涵盖油皮、滑皮、脆蜜三大品类的金桔类地理标志产品,填补国内高端金桔品种空白,育种技术获多项专利,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种源保障”。
产业富民:从“单户种植”到“万家共富”的民生答卷
如今,融安金桔已成为覆盖全县12个乡镇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22.6万亩,总产量27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滑皮金桔和脆蜜金桔生产基地,全产业链带动10万余人就业,其中4万多脱贫人口靠其实现稳定增收,真正成为“脱贫果、致富果、幸福果”。
利益联结,让农户共享红利。融安创新“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融安县“融安金桔”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规范120多家企业合法用标,覆盖70%以上种植户。梁农艺师合作社带动1700亩金桔种植,归农金桔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商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市场对接服务,开展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标准化种植等培训,让农户“会种果、种好果、卖好价”,实现“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带动户均年增收3.2万元。
政策扶持,为产业注入动能。融安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金桔产业,实施产业奖补、冷链物流建设等“十大提升行动”,对种植户给予种植奖补,为深加工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粤桂协作累计投入3.38亿元,援建金桔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及6个帮扶车间,搭建“政策+资金+设施”的全方位支撑体系。
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共赢。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融安注重生态保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化肥使用率25%,获评“广西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柑橘树冠覆膜和采后处理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从昔日的“小众作物”到如今的“富民产业”,融安金桔的发展历程,是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当前,融安正以“治理新范式、技术新路径、价值新引擎”的“三新”驱动,全力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首创“地理标志+保险”“金桔认养”模式激活乡村资源,用区块链技术破解农业信任痛点,以文旅IP开发深挖百年金桔文化。未来,融安力争用3年时间将金桔产业打造为“技术研发中心、品牌创意中心、果品集散中心”,让这颗金色果实承载着融安人的幸福梦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朝着“让融安金桔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融安”的美好愿景稳步前行。
转自:凤凰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