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八月,历史的回响与英雄的荣光交织之际,我有幸翻开了王族所著的长篇军事小说《零公里》。顷刻间,思绪便被卷裹进高原汽车兵的车轮之下,沿着219国道,一路颠簸着闯入了喀喇昆仑那片令人敬畏的“生命禁区”。没有炫目的华章丽句,唯有朴拙如昆仑山岩般的笔触,让我在字里行间触摸到喀喇昆仑高原上汽车兵们滚烫的军魂,更深刻理解了“红色”二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与奉献。
“零公里”是新藏线的起点,更是戍边人初心的原点。从这里出发的每一次运输任务,都是一场与严寒、缺氧、雪崩的生死较量。昆仑的风像刀子般割过脸颊,海拔五千米的高原让呼吸都变得奢侈,悬崖边的公路下是万丈深渊,但汽车兵们的引擎从未因畏惧而停歇。他们说:“路是我们开出来的,界碑是我们守着的,这就是使命。”在红色八月回望,这“零公里”的每一次出发,都像极了革命先辈从战火中起步时的坚定——无论前路多险,守护家国的初心永远炽热,这便是刻在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王族笔下的戍边人,是英雄更是凡人,他们的坚守因真实而更显动人。副连长肖凡把三年未归的愧疚在电话里化作一句“爸爸很好”;新兵田一禾不顾自身安危,强忍高原反应为界碑描红,把青春的倔强刻在国境线上;老兵们在驾驶室里藏着家人的照片,在风雪夜互相暖手,在危险关头毫不犹豫为战友挡在前面。他们会想家,会疲惫,会在深夜因思念亲人而辗转难眠,但当军号响起,他们总能第一时间站成笔直的队列,用行动诠释“军人”二字的千钧重量。这些在昆仑深处坚守的身影,正是红色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书中的牺牲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却藏着最厚重的家国情怀。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雪崩的达坂下,怀里还揣着未寄完的家书;有的在救援战友时坠入悬崖,最后一句话是“别管我,保住物资”;有的在岗位上默默倒下,军帽整齐地放在方向盘上,仿佛只是暂时小憩。这些没有硝烟的牺牲,没有战场的厮杀,却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壮烈。在红色八月缅怀先烈的日子里,《零公里》让我们看见:和平年代的英雄从未缺席,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用青春和热血延续着红色血脉,让“爱国”二字有了最具体的模样。
合上书页,昆仑的风雪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红色八月的意义,不仅是回望历史中的英雄史诗,更是看见当下坚守者的赤子之心。“零公里”处的军魂永远滚烫,昆仑深处的忠诚从未冷却。那些高原汽车兵用平凡的坚守,在祖国西陲写下了不平凡的答卷,他们的故事让我懂得:红色精神不在遥远的历史里,而在每一个为国奉献的日常中,在每一次“零公里”出发时的坚定目光里。这个红色八月,因《零公里》而更懂坚守的意义,更敬那份藏在昆仑深处的赤子丹心。(江夏烟草 熊飞)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