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制造业还在讨论“出海是选择题还是必答题”时,环球新材国际(06616.HK)已经用一场行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5年7月底,这家珠光材料龙头宣布完成对SUSONITY(原默克Surface Solutions)的交割;一个月后,其2025年中期财报落地。深入拆解就会发现,财报数据背后,藏着中国材料企业突破全球产业链壁垒的典型路径——用短期并购成本换长期全球话语权;用产能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在高端材料赛道上撕开一道“国产替代+全球扩张”的口子。
利润短期承压,扣非净利润大增54%
财报发布后,净利润下降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但如果简单将其解读为“业绩恶化”,显然忽略了并购背后的产业逻辑。
从数据细节看,利润承压的核心原因清晰且可控:一是并购产生的相关一次性费用支出,二是跨国整合初期的人员、渠道对接费用等。这两类成本属于“一次性战略投入”,而非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弱化的信号。相反,剥离这些短期干扰后,公司的盈利质量反而在提升——毛利率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至52%,扣非净利润更是大增54.4%至2.6亿元。
环球新材能维持过半毛利率,核心在于产品结构的“高端化倾斜”。汽车原厂漆、高端化妆品等高端产品领域,此前长期被默克、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垄断。如今环球新材国际能在该领域实现量价齐升,本质是打破了高端材料的“技术溢价壁垒”——用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用本土化服务抢占市场,这正是其扣非净利润高增的底层逻辑。
更关键的是,这种“短期利润换长期布局”的模式,在材料行业并非孤例。回顾国际巨头的成长史,巴斯夫并购汽巴精化、陶氏合并杜邦均经历整合阵痛期,但后续都通过资源协同实现了效益提升。对于环球新材而言,当前的利润承压,更像是为了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缴纳的“入场费”。
并购整合:从“出海并购”到“控产业链”的关键一跃
笔者认为此次并购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扩大产能”,而是“获取产业链关键节点”。环球新材对CQV和SUSONITY的两起并购,恰好踩中了“技术补位”与“渠道破局”两个关键痛点。
先看对韩国CQV的整合。2023年并购完成后,市场曾质疑跨国整合能力,但2025年中期数据给出了答案:CQV实现净利润56.9亿韩元,同比增长11.6%,经营利润增速更是达到20.1%。其增长秘诀在于“产品协同”——CQV在汽车耐候级珠光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环球新材在合成云母原料上的成本优势形成互补,使得高端珠光颜料,既能满足车企的高端标准,又能比国际竞品成本低,这种“性价比优势”助推集团经销商数量同比增长6%,直销客户数量同壁增长20%。
如果说并购CQV是“技术练兵”,那么收购SUSONITY就是“渠道破局”的关键一步。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SUSONITY 2024财年1.48亿欧元的化妆品级产品收入,背后是其深耕20年的全球客户网络,包括国际头部美妆集团的核心供应商资质,以及覆盖欧美等地区的海外仓库。对于环球新材而言,这意味着它不需要从零开始搭建海外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模式,其Cheisr高端珠光材料可以直接进入SUSONITY的客户体系,而SUSONITY也能借助环球新材的产能,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这种“双向赋能”,正是中国材料企业出海最缺的“跳板”。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整合的潜力。SUSONITY在全球表面性能材料、高端珠光颜料及化妆品活性成分领域拥有众多核心专利和独到优势,而环球新材国际掌握合成云母全流程工艺——三者结合后,有望突破“高端珠光材料依赖天然云母”的行业瓶颈,用人工合成云母替代天然云母,不仅解决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还能提升产品耐温性、耐候性等。这种“1+1+1>3”的技术协同,才是并购最核心的价值,也是环球新材区别于“单纯产能扩张型企业”的关键。
产能与ESG:全球竞争的“硬底气”与“软名片”
在高端材料赛道上,“技术”和“产能”是缺一不可的双轮。如果说并购解决了“技术和渠道”问题,那么环球新材的产能布局,就是在夯实“全球竞争的硬底气”。
财报中提到的桐庐年产10万吨高性能云母项目,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变量。根据规划,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合成云母生产基地。为什么“最大”很重要?因为合成云母是高端珠光材料的核心原料,桐庐项目投产后,不仅能提升环球新材的原料自给率,还能通过规模化生产,将合成云母的成本降低。这意味着,环球新材在高端产品上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扩大,既能巩固国内市场,又能在海外与国际巨头打“成本战”。与此同时,柳州二期工厂的产能爬坡,也在支撑当前的业绩增长,未来有望形成“国内产能支撑海外扩张”的良性循环。
如果说产能是“硬底气”,那ESG就是环球新材出海的“软名片”。2025年上半年,公司完成5.9兆瓦光伏系统铺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120吨,还在德国斯图加特中欧企业ESG大会上拿下“科技创新最佳案例”。在当前的全球贸易环境中,ESG已经成为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要求进口产品披露碳足迹,而环球新材的绿色生产体系,恰好能满足这一要求。更重要的是,光伏发电带来的电费节省,还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环保+降本”的双重收益,这种“可持续竞争力”,比单纯的价格优势更难被复制。
结语:中国材料企业的“全球突围”样本
复盘环球新材的中期财报,其实是在看一个中国材料企业的“全球突围”样本:它没有走“低端产能扩张”的老路,而是选择用“并购补技术、产能降成本、ESG破壁垒”的组合拳,在高端材料赛道上与国际巨头正面竞争。
短期来看,SUSONITY的并表进度、桐庐项目的投产节奏,会影响公司的业绩表现;但长期来看,真正决定其能否成为全球龙头的,是能否将“技术、产能、渠道”的协同效应落到实处——比如,能否通过SUSONITY的渠道,将高端产品打入欧美美妆市场;能否用桐庐项目的低成本原料,支撑全球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能否在整合过程中,留住核心技术团队,避免“并购后技术流失”的陷阱。
对于整个中国材料行业而言,环球新材的尝试具有标杆意义。在芯片、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证明了“国产替代+全球扩张”的可行性,而在材料领域,环球新材正在走一条类似的路——用短期战略投入换长期产业链话语权,用技术创新打破国际垄断。这条路或许充满阵痛,但一旦成功,就能为更多中国材料企业提供可复制的“出海模板”,推动中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
接下来的1-2年,将是环球新材整合并购资源、释放协同效应的关键期。市场需要的,或许不是短期的利润暴增,而是看到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真正从“中国龙头”向“全球玩家”转变。
转自:鹰潭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