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的十字街头,一家挂着“知音便民+公益驿站”灯箱的便利店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一座传递温暖的灯塔。店主吕姐常说:“经营是生意,更是心意。”
一、破土——公益种子萌芽时
2024年春,黄梅县烟草专卖局客户经理老李在走访时发现,喜洋洋便利店店主吕姐总在账本旁放着《公益组织管理手册》。深入交谈后得知,这位经营12年的零售户,曾默默资助山区儿童上学,却因店铺空间有限,始终无法将公益做大。
“我们能不能把便利店变成公益窗口?”这个想法与黄梅县烟草专卖局“知音便民+公益”战略不谋而合,双方迅速启动改造:空间重构:将30平方米的仓储区改造成“爱心驿站”,配备微波炉、急救箱、充电桩;细节升级:安装无障碍缓坡,在货架设置盲文标签,冰柜贴上“环卫工人免费取水”标识;科技赋能:引入智能信息屏,实时滚动显示天气预警、社区活动、招工信息。
改造首日,环卫工王师傅捧着热茶感慨:“以前躲雨只能蹲在屋檐下,现在有了遮风挡雨的‘家’。”
二、生长——无声世界的温暖对话
便利店转型的转折点,源于与“梅城阳光”残疾人互助中心的相遇。当吕姐看到听障青年小陈在纸上写下“我想工作”时,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岗位定制:设置“无声收银员”专岗,通过智能收银机语音播报完成交易,货架安装电子价签减少沟通障碍;技能赋能:联合烟草局开展手语培训,店员们学会“谢谢、欢迎光临”等基础手势;社群共建:创建“阳光购物群”,听障顾客提前下单,店员备货后标注取货时间,实现“零障碍服务”。
开业当月,小陈收到第一份工资时,在纸上用力写下:“这里的光,照进了我的世界。”更令人感动的是,周边居民自发学习简单手语,店内时常上演“无声的温暖对话”。
三、绽放——商业向善的蝴蝶效应
公益不是单行道,而是双向奔赴的成长。口碑裂变:#黄梅最暖乡村便利店#话题在短视频平台同城频道获得大量点赞,吸引周边乡镇居民专程前来购物。今年中秋,吕姐收到特殊礼物——小陈用手语录制的视频:“您教会我,残疾不是残缺,而是另一种完整。”如今,便利店月均服务周边居民100余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站在智能化改造后的便利店前,吕姐的愿景愈发清晰——与烟草共建"知音公益零售标准",从空间设计到服务流程形成可复制方案,推动其他知音店长主动加入服务队伍,让公益种子茁壮成长。(殷乐)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