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睬视力北京首家旗舰店盛大开业 以专业护眼之力激活全民视康服务新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05





  2025年8月29日,北京眼部健康领域迎来重要时刻,北京睛睬视力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睛睬视力”)首家亚洲旗舰店—北京市通州区睛睬视力护眼健康管理中心盛大开业。作为专注视力健康管理的全国性品牌,睛睬视力落户北京,不仅填补了当地专业化、一站式护眼服务的细分市场空白,更以“产品+科技+服务+AI”的全链条护眼健康体系,为全民眼健康事业注入新动能,成为推动区域视康服务升级、助力健康北京建设的重要力量。

  开业仪式现场,武警卫生部原部长李深、301医院原副院长苏元福少将、中央保健局原保健专家组组长朱兴教授、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大学筹委会专家孙建国教授、盛景网联集团副总裁曹志勇、北京市工信局原局长汪进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美业和大健康专家委员会常务秘书长李祥菊女士、北京美容美发协会会长陈桂钦、东方名剪连锁集团董事长卢连德、凌氏生物董事长凌建军以及来自当地相关部门的多位领导嘉宾、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各界数百位嘉宾齐聚开业盛典,共同见证这一兼具民生健康与行业意义的重要时刻。

  应势而:锚定眼健康需求,强劲实力筑根基

  当前,随着电子设备普及、用眼场景多元化,我国眼健康问题呈现“全年龄段覆盖、高发生率凸显”的特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处于高位,近视低龄化趋势未根本扭转;成年人因长期面对电子屏幕,眼疲劳、干眼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中老年群体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变等退行性疾病高发,全民对“专业、便捷、个性化”的护眼服务需求日益迫切,眼健康服务市场亟待优质供给填补空白。

  在此背景下,睛睬视力自成立来始终以“守护亿万家庭视力健康”为使命、“成为视康行业国家名片”为愿景,凭借技术创新、服务升级与网络布局,逐步成长为行业新星。此次北京首家旗舰店的开业,既是品牌深化眼部健康细分领域的关键落子,既瞄准区域内各群体护眼需求的特点,也为品牌辐射多方区域奠定基础,让专业护眼服务走进 “家门口”、贴近首都居民需求、完善全国服务版图的重要举措。

  守正创新:传统现代交融,精彩纷呈聚人心

  开业现场,传统舞狮表演、点睛仪式、嘉宾致辞等环节轮番演绎,睛睬视力北京旗舰店开业仪式以 “庄重不失温度、传统兼具现代” 为基调,既通过细节设计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视康服务的融合之美,也向与会嘉宾清晰传递品牌长远发展规划,以及深耕视康行业、服务全民健康的决心,现场氛围热烈有序。与会嘉宾纷纷称赞表示,睛睬视力北京旗舰店的落户将进一步丰富北京视康服务供给,为北京眼部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在开业致辞上,武警卫生部原部长李深表示出对青少年视力问题得担忧和关心,并对睛睬视力扎根实体、创新科技、专业服务给与认可和祝福。睛睬视力董事长郭敬对睛睬视力所有同事现阶段工作给与肯定,和未来集团布局千城万店得战略方向发表了重要得讲话。在美好祝愿与热烈掌声中,睛睬视力得联合发起人和企业代表嘉宾共同手持金剪在齐声倒数中落下剪刀,标志着睛睬视力北京旗舰店正式投入运营;随后的大合影环节,与会嘉宾面带笑容、并肩而立,用镜头定格这一见证品牌发展的里程碑。

  服务多元:软硬件双优配置,一站护眼解民忧

  剪彩仪式后,嘉宾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先后参观门店与品牌总部,睛睬视力“全年龄段覆盖、全流程覆盖”及“规范化运营、精细化服务”的运营规划理念特色直观呈现,品牌脉络一站式专业护眼有了具象化演绎。

  在硬件设施与门店布局上,睛睬视力北京旗舰店功能分青少年和成人区,科学清晰,兼顾实用性与体验感;门店内,视力检测区配备高精度电脑验光仪、眼底照相机等设备,可实现视力、眼压、眼底等多维度检测,为后续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产品陈列区智能视力眼镜、苗方产品等,多维度满足不同人群的日常护眼需求;咨询服务区设置专属档案柜,将为每位顾客建立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档案,实现“一人一案、动态调整”的个性化服务。

  在软件配套服务上,睛睬视力团队与服务流程彰显品牌温度。据有关门店人员介绍,门店护眼师均经过系统培训,不仅熟悉智能护眼训练、古法穴位按摩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应用,还能根据儿童、成人、中老年不同群体的用眼特点,制定针对性方案。参观过程中,嘉宾们对门店“检测-评估-方案-执行-随访”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模式几”智能+手法+周边“的护眼体系给予高度评价,真正实现了“让护眼更专业、更便捷”。此次睛睬视力北京首家旗舰店的开业,不仅是品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推动区域视康服务升级的新起点。

  展望未来,睛睬视力将继续以“科学循证”为支撑,以“用户为本”为导向,在“千城万店”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专业护眼服务走进更多社区、惠及更多家庭,为全民视力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睛睬力量”。


  转自:凤凰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