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油“立大功”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05





  在湖北黄陂蔡店李冲村,一条蜿蜒的乡道尽头,有一间不起眼的粮油副食店。谁也不会想到,正是从这间小店里,流淌出了一股改变整个村庄命运的“金流”——香浓醇厚的花生油。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看似平凡的农民——李正均。

  1998年,李正均承包下村口一座废弃的院子,开起了一家小小的副食店,主营农资和生活日用品,日子过得安稳却平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个农村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光瞬间被“榨油”两个字牢牢吸引。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家乡漫山遍野的花生、油菜籽、芝麻,在机器的轰鸣中化作金黄透亮的油液,也看见了乡亲们脸上久违的笑容。

  “为什么不试试?”李正均心想。他深知,村里每年丰收的花生、核桃、油料作物,常常因销路不畅而低价贱卖,甚至烂在地里。而城市里,纯正的土榨油却一油难求,价格高昂。如果能把家乡的优质原料变成高品质的油品,岂不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他拿出多年积蓄,引进了一套小型土榨设备,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一个简陋却充满希望的榨油坊。起初,乡亲们半信半疑:“就靠榨油?能赚几个钱?”但李正均不为所动。他坚持传统工艺,低温慢榨,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只为保留那一口最原始的“乡味”。

  奇迹,就这样悄然发生。第一批花生油刚一上市,便因色泽金黄、香味浓郁而迅速走红。周边乡镇的餐馆、超市纷纷上门订货,甚至有城里人专程驱车几十公里来“抢购”。一年下来,李正均不仅收回了成本,收入竟突破5万元!这在当年的农村,堪称天文数字。

  然而,李正均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深知,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榨油”,更在于“变废为宝”。榨油后剩下的油渣,曾是令人头疼的废弃物,如今在他手中却成了“黄金饲料”。这些油渣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经过科学配比,成为猪、牛、羊、鸡鸭最爱的“营养餐”。

  “用这饲料喂出来的猪,肉质紧实,香味浓郁;鸡吃了这些饲料下的蛋,蛋黄金黄,炒菜都带着一股油香!”村民老张笑得合不拢嘴。很快,这种“油渣饲料”在本地养殖市场供不应求,每吨售价远超普通饲料。

  难能可贵的是,李正均没有独享成果。他发起“订单农业”模式:村民种植花生、油菜,他按高于市场价收购;榨油后,油渣免费或低价返还给养殖户。一时间,李冲村的种植户、养殖户、榨油工形成了一条紧密的“致富链条”。

  曾经冷清的村庄热闹起来。年轻人不再急着外出打工,纷纷回乡参与种植或养殖;老人也能在油坊打零工,贴补家用。小小的榨油坊,不仅榨出了香油,更榨出了希望。

  如今,李正均的副食店已升级为村综合服务社,并拓展了电子商务。而他,依旧每天守在油坊,听着机器的轰鸣,闻着四溢的油香。李正均说:“我不是什么企业家,就是一个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农民。这油啊,不只是吃的,更是我们村的‘命脉’。”

  一滴油,撬动一个产业;一个人,照亮一方乡土。李正均用最朴实的智慧,让“废料”变“宝”,让“滞销”成“畅销”。这,就是中国乡村最动人的逆袭故事——油,真的“立大功”了!(武汉市黄陂区烟草专卖局 李智)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