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在浙江安吉余村拉开帷幕。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学院为学术指导,携手玉出东山品牌、浙江省当代山水画研究院、安吉县吴昌硕研究会、吴昌硕画院等机构,共同举办“两山理念20周年中国画&和田玉献礼展”,以艺术的语言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艺术与生态的完美融合
展览现场,中国画的水墨意境与和田玉的温润质感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献礼,更是艺术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
中国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李帅老师为展览创作了一系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作品。他的画作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又注入了当代艺术语言,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构图的虚实相生,展现了浙江山水的秀美与壮丽,传递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玉出东山带来的和田玉作品则从另一维度诠释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这些作品既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又通过玉雕艺术串联起昆仑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中玉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
文化传承与生态理念的交汇
展览所在地安吉余村,正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20年前,这里通过转型发展,实现了从“矿山”到“青山”的蜕变,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选择在此举办展览,不仅是对这一理念的致敬,更是对余村转型发展成果的艺术化呈现。
浙江省当代山水画研究院的代表表示,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形式,一直以来都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通过山水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浙江的绿水青山,既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是对当代生态文明的艺术回应。
吴昌硕研究会和吴昌硕画院的参与则为展览增添了另一层文化意义。作为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艺术精神与“两山理念”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不谋而合。
昆仑与良渚:玉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玉出东山带来的和田玉作品是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和田玉产自昆仑山脉,而良渚文化则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展览通过玉雕艺术串联起这两大文化脉络,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敬畏。
玉出东山品牌负责人阳敏表示:“昆仑山玉文化,与东南良渚文化,一北一南,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瑰丽篇章。我们希望通过玉雕艺术,展现中华民族‘敬天爱人’的传统理念,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展出的玉雕作品既有传统题材的创新表现,也有当代生态主题的全新创作,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两山理念”的文化内涵。
青年艺术家的生态表达
中国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李帅的作品为展览注入了新鲜的创作活力。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他尝试用当代艺术语言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山水画,使其与当下的生态议题产生对话。
李帅表示:“我的创作试图探索传统山水画在当代语境下的新可能。‘两山理念’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人们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感受绿水青山的价值。”
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笔墨趣味,又融入了当代人对生态环境的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画面中,山川、河流、树木不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本次展览不仅是艺术与生态的对话,也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次实践。余村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实践地,近年来通过生态旅游、文化艺术等活动,实现了从资源型经济向绿色经济的成功转型。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艺术 workshops 和交流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学者和游客来到余村,既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也促进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
中国美术学院代表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还可以参与乡村建设过程,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当代的桥梁。”
结语
“两山理念20周年中国画&和田玉献礼展”通过艺术的语言,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展览既是对“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献礼,也是艺术与生态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玉文化体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敬畏。这些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生态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文化注脚和艺术诠释。
这场在余村举办的艺术盛宴,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表现生态主题的多种可能,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在这里,艺术与自然交响,传统与当代对话,共同谱写着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乐章。
转自:大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