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洪湖,像一块被阳光镀亮的翡翠,镶嵌在江汉平原的腹地。携家人踏上这片土地时,暑气正盛,却掩不住空气中弥漫的两种气息——一种是湖风裹挟的荷香,清冽而温润;另一种是历史沉淀的厚重,深沉而滚烫。从烟波浩渺的生态旅游区到古色古香的瞿家湾“红军街”,我们在水光与史影的交织中,读懂了这片土地上镌刻的悲壮与荣光,更明白了今日的安稳幸福,原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浇筑的基石。
初见洪湖,是在生态旅游区的游船码头。登船远眺,万亩湖面在阳光下铺展成一片粼粼波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游船划过水面,惊起一群白鹭,它们掠过荷叶,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母亲忍不住感叹:“这水真清,这景真美,像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导游却在此时轻声说:“大家现在看到的平静湖面,八十多年前曾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一句话让喧闹的船舱瞬间安静下来。她指着远处一片芦苇荡说:“那里就是当年红军打游击的地方。湖水深、芦苇密,敌人来了,红军就钻进芦苇荡;敌人走了,红军就驾着小船出来袭扰。”
我们的游船缓缓驶入一片茂密的芦苇丛,船桨搅动水面的声音格外清晰。阳光透过苇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风吹过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恍惚间竟像是当年红军战士的低语。导游讲述着红军在洪湖辗转作战的故事:他们用渔船当战船,用鱼叉当武器,在湖上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周旋;当地百姓撑着自家的小船送粮食、救伤员,用生命守护着这支革命的队伍。
“那时的洪湖,水是冷的,血是热的。”导游的声音带着哽咽。站在船头,望着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我忽然读懂了这片水域的厚重。如今的荷花有多艳,当年的鲜血就有多红;现在的湖面有多静,曾经的枪声就有多烈。那些在洪湖里牺牲的先烈,他们没能看到今天的盛世荷花,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正以最蓬勃的姿态诉说着安宁。
从洪湖生态区出发,驱车半小时便到了瞿家湾。这座古镇因“红军街”而闻名,1931年,湘鄂西省党政机关就设在这里,贺龙、周逸群等革命家曾在这里办公、生活,指挥着洪湖地区的革命斗争。踏入红军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旁的建筑都是清末民初民居风格,木窗上还留着当年红军刻下的五角星,街道不宽,却处处是历史的痕迹,街角的老茶馆里,几位老人正用方言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走到街道尽头,是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的展柜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定格着年轻的面庞:有的才十六七岁,稚气未脱却眼神坚定;有的抱着孩子,照片背面写着“若我牺牲,望善待吾儿”。他们中,有的人留下了名字,更多的人连姓名都没留下,只被称为“洪湖烈士”。
离开瞿家湾时,夕阳正将红军街的影子拉得很长。石板路上,一群孩子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响亮,与墙上“革命尚未成功”的标语形成奇妙的呼应。我忽然明白,这或许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上,正生长着最鲜活的希望。
如今,洪湖的芦苇荡成了风景,瞿家湾的土坯房成了纪念馆,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早已换了人间。我们能在周末带家人出游,能在饭桌上畅谈未来,能看着孩子无忧无虑地长大,这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那洪湖的水,看似平静,底下却连着无数先烈的热血;就像红军街的石板路,看似寻常,每一块都刻着“牺牲”二字。
这次洪湖之行,与其说是游览,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负重前行;所谓幸福安稳,不过是有人用生命铺就了道路。那些在洪湖牺牲的先烈,他们或许没能留下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用最朴素的信念——“为了后代”,书写了最伟大的人生。回程的船上,荷花依旧盛开,白鹭依旧飞翔。我想,当我们下次再看到这样的美景时,心中会多一份敬畏与感恩。因为我们知道,眼前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荷叶,都承载着先烈的期盼。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把他们未竟的事业,用平凡的坚守继续下去——这或许就是对“不忘初心”最生动的诠释。(戴厚珍)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