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平凡的世界》,那些黄土地上的挣扎与喘息,竟穿透纸背,在心头砸出沉重的回响。孙少平在矿井下的每一次挥汗如雨,孙少安在砖窑前的每一次咬牙坚持,田晓霞在洪水中戛然而止的年轻生命——这些被路遥以史诗笔触镌刻的“平凡”,在“内卷”与“躺平”成为时代关键词的今天,显露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当代性。
我们这一代,正深陷“内卷”的齿轮之中。绩点、KPI、房价,如无形之鞭不断抽打每个人的脊梁。孙少平在煤矿下所面对的黑暗与窒息,何尝不像我们深夜加班时,被电脑屏幕蓝光吞没的精神困顿?然而路遥笔下的人物从不将苦难美学化——孙少平在矿井中坚持阅读,在身体受困时让灵魂走向广阔。这种“困兽犹斗”的姿态,恰恰构成对“内卷”最有力的回应:不是陷入竞争的疯狂,而是在局限之中,开拓精神的疆域。
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躺平”,以消极退出作为对异化竞争的最后抗议。但《平凡的世界》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孙少安在责任制改革初期顶住压力承包砖厂,那不是盲目的内卷,而是洞察现实之后的主动破局。真正的平凡,不是消极顺应,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这种从黄土地里生长出的生存智慧,比时下流行的“躺平哲学”更多一份清醒与建设的能量。
我们也长期困于“优绩主义”的茧房,迷信努力必然兑换成功。可孙少平奋斗一生,终究只是一个普通矿工;田晓霞灿烂绽放,却被洪水吞没——路遥以近乎残酷的笔触,撕破了这层幻觉。在阶层流动逐渐放缓的当下,《平凡的世界》向我们重申:奋斗的价值不在于登顶,而在于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正如孙少平所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的人也能过不平凡的生活!”
数字时代不断制造“成功”的幻象,短视频里的“年少成名”与朋友圈中的精致生活,堆砌出普遍的焦虑。而双水村的人们在极端匮乏中活出的那种扎实与坚韧,反而成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孙少安对家庭的责任,孙少平对知识的渴求,田润叶对爱情的坚守——这些未被滤镜美化的朴素价值观,在当下显得如此珍贵。平凡,不是号召我们甘于平庸,而是启示我们在日常罅隙里发现崇高,于有限条件中创造无限。
合上书页,黄土高原的风沙依旧在想象中扑面。那个物质匮乏而精神丰盈的世界,与我们这个物质过剩却常感空虚的时代,形成奇妙的映照。也许,《平凡的世界》留给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无论时代如何喧嚣翻滚,生活的本质仍会落回那些永恒命题——如何有尊严地劳动,如何真诚地去爱,如何在平凡境遇中活出人的高度。
在这个被算法和流量裹挟的时代,路遥与他笔下的人物始终沉默地提醒:真正的平凡,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每一个在系统齿轮中努力保存温度的普通人,每一个在压力之下仍然坚持阅读与思考的年轻人,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孙少平?他们或许改变不了世界,却正以最卑微也最倔强的方式,拒绝被世界改变。(万燎)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